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教师 >

好学校是有境界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杨林柯 参加讨论

    虽没有见过任勇先生,但与之神交已久,因为经常在报刊杂志上读到他的文章,知道他是位很有教育追求的教师,所以读他的新著《好学校之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感觉很是亲切。
    作者曾经长期在学校基层工作,由普通教师、班主任、教研室主任、教务处主任、副校长、校长直到现在的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是一级一级干上来的,这就使他关于教育的论述很接地气,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该书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教育话题:校长、教师和学校发展。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主要着眼于学校教育如何走向美好与良善这一核心命题,表现出一个有情怀的教育人对理想教育的追求。
    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作为教育者,也应该是一位教育理想主义者。从任勇先生每个命题的严谨与唯美就能够看出他的理想主义追求。全书三个部分总共36篇文章,每一部分都是12篇,每个标题都是“四个字的主标题”外加一个“从……到……”的副标题,比如“校长之威:从‘行政权力’到‘专业权威’”“教育意境:从‘教精其术’到‘教明其道’”等等,很整齐,能够看出,这位数学教师出身的教育局长在修辞上的严谨与细致,对汉语的敬畏与热爱。
    在上篇中,他主要论述校长成长要“步入新境”。作为一位教育局长,要领导好本地的教育,关键是有没有一支有教育情怀和教育追求的合格的校长队伍。一个地方、一个学校的教育能不能搞好,经济问题不是主要原因,关键是领导的观念、能力和智慧。作者认为,校长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校长的思想水平,决定着一所学校能走多远。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而没有教育思想的校长何谈“灵魂”?任勇认为,对校长思想的评判有几个指标:一看有没有“远见”,二看有没有“卓识”,三看有没有“多元”,四看有没有“开放”,五看有没有“系统”,六看有没有“辩证”,七看有没有“层次”,八看有没有“求新”。作者的许多论述都非常有条理,逻辑线索清楚,给校长成长指出了方向,就是要“熟岗精业”“引领潮流”“怀揣梦想”“刚柔相济”“科学有序”“和而不同”,让校长不仅有“行政权力”,更要有“专业权威”,从“忙乱无序”的“本领恐慌”中走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当家人。
    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在这一章中,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校长的时间管理。他说自己在长期工作中,养成了“白天走、干、讲,晚上读、写、想”的工作习惯。天天读书写作,常常到12点以后,随身的小包里经常会装上书、笔、笔记本、小纸片,随时记写。和许多领导一样,他也是日理万机,但他特别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寒暑假做大学问,双休日做中学问,平时的晚上一般做小学问”,他算了一笔账,每天晚上工作4个小时,相当于每年多工作了273天,这种对时间的热爱是对生命的热爱,是对教育的执着。任勇先生在厦门当校长的7年中,编写了30多本书,发表了140多篇文章,开设各类讲座300多场,而且定期打篮球、游泳,每月还至少打一次扑克。一个人对时间的计划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执着。我们教育学生要“自动”“自助”,关键就是要学会“自我管理”,而一个教育管理者,必须从自己做起,这一点,任勇局长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在中篇中,作者主要谈教师的生长要“引入高境”。教师要有高远的理想、鲜活的智慧、崇高的师德、娴熟的技能,作者尤其强调了教师的“自主发展”,这一点很重要。由于教育长期的行政化,导致教师群体主体性的丧失、工作的倦怠和方向的迷失,许多人为饭碗而工作,为上级而工作,成为“他主发展型”的经验型教师,而不是一个主动工作的“自主发展型”教师,这种花盆中的存在状态难以成长为真正的学者型教师和大师级教师。
    任勇也讲到了教师内心深处的觉醒,这种觉醒是一种文化的觉醒、思想的觉醒、价值观的觉醒。对新课改,他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教师!”“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他号召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由对教学之“术”的关心到对教育之“道”的追求,成为有教育教学主张的人,并努力使自己对所教学科“懂一切”的同时,力求在其他事关教育的方面“全面发展”“跨学科发展”,成为“既专又杂”“全而有特”的多才多艺的、有幽默感的魅力型教师。一个教师,不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智能,在普通教师、教学能手、学科专家以至于教育家的发展路径上去努力,但绝不能忘记自己的个性特点,因为每个教育者和每个学生一样,也都是有个性特点的,所以教育者在知识和能力上力求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同时,更要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生命个性和教育教学的个性,当然这一点需要教师往精神的更高处和更远处追索。
    下篇则针对目前教育存在的应试过度、负担过重、同质发展等问题提出,学校发展要“渐入佳境”。作者认为,学校管理要从“制度治校”向“文化管理”过渡,校长要“无为而治”,顺应规律,民主化管理,寻找学校的特色,“尊重教师人格,在工作环境和心理空间上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在“管”与“理”的关系上,作者认为,“理”应是“管”的前提和基础,“理”为先,“管”次之,把各种头绪“理”顺了,“管”就变得很轻松,不应该把统治变成管理,甚至代替教育。作者很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因为它是一个学校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
    作者认为,我们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将教育的目的放在经济发展上。那种以获取经济最大发展为办教育的最高原则和最终目标的思想和行为,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道德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列举了许多学校的例子,当然那些应试名校是不在其中的,这些学校,不管它们为北大清华输送了多少尖子生,但升学率的高低并不能说明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的好坏,那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名校”只是中国特色教育结出的一枚苦涩的果实而已。
    总之,好的学校是合力运动的结果,需要好的校长、好的教师以及好的学校发展,有了这“三好”,不愁培养不出好的学生。读完全书,我在想,作者虽然没有谈教育信仰的问题,但我认为,作者是一位有教育信仰的人,他被教育“召唤”,被一种更高的力量把持,他相信教育对于改善一个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可能,凭信仰自觉做事,这样的教育局长,一定会给地区教育和中国教育带来福祉。(作者单位:陕西师大附中)
    《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7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