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行动指南》:旨归研修策划的岗位使命 本书作者多年在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敏锐地抓住了要害。其一,他赞同现代教研要跳出单纯的学科教学进入课程视野,关注体系变更、解决实施难题。其二,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坚持为学而教的课堂变革。其三,教研方式转向数据实证与叙事,兼及理性思辨,凭证据说话,用评价导向。其四,教师专业化的现实途径成为不容忽视的焦点,当今大多是用工作历练的方式取代以往的注入式培训。如此深刻的变化,要求我们不仅是教研、科研的互补,而且还须将“研”与“修”融为一体。本书作者身居教研岗位,以上述多项重要使命为旨归,多年来苦心搜求教师做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积其心得,著书立一家之言,这是十分可贵的。其中很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岗位使命作为冲破藩篱的根据,于是研修策划便自成鲜亮的工作特征。 第一,问题驱动的策划。教师的研究其实是一种体验,体验往往不能用道理来替代,越是清楚说出的道理越不是道理本身,这叫“道可道,非常道”。只有当它变成问题,变成你切身经历的困惑,或者尽其所能的挣扎,才能真正明白。 第二,行动研究的策划。教师研究的对象理所当然是发生在学校中的真问题,因此这种研究应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嵌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研究的主要方法,还是行动研究,基本精神是计划改进与成效反馈之间的螺旋交替。这种方法具备改善行动的独到机制,非常适用于改进学校工作,而且已经成为教师、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三,传播共享如何策划。教师研究的成果在于物化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它不只体现在文本上,更重要的是书写在学校教育的土地上。上世纪80年代,本人曾将社会传播学的特定模式导入教师研究的流程,得出一般传播都要通过信息流、感情流、影响流而起作用的结论。科技成果推广,其受传主要是个“劝服”(劝其信服)和决定的过程。教研成果则不同,其受传主要是选择和“内化”的过程,不能强制,要自愿;不是照搬,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拜读了作者的这本新作,我感到,问题驱动、行动研究与传播共享,这三种策划似乎已成作者自叙其研修方法的总领与核心。这三种策划不是具体的方法,但却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方法指引。(顾泠沅 作者系上海教育科学院教授) 《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行动指南》张丰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24日第11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