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成长 >

“巴巴爸爸”系列:个人情感成就经典作品(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张贵勇郜云雁 参加讨论

“个人情感在创作中是最重要的”
    “巴巴爸爸”系列作品的问世,离不开作者个人化创作的真情付出。作者与妻子联手,将饱含着丰富想象和独特个性的巴巴爸爸形象完美呈现。
    “可里可里可里,巴巴变——”,“巴巴爸爸”因其可爱的形象和善良的心性,深深印在了几代人的心中。在阅读这部经典作品的过程中,许多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些疑问,比如“巴巴爸爸”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巴巴爸爸”为何有7个孩子?“巴巴爸爸”为何如此吸引人?
    日前,“巴巴爸爸”作者德鲁斯·泰勒来到中国,讲述了“巴巴爸爸”系列的创作过程。据泰勒回忆说,“巴巴爸爸”的形象跟咖啡馆很有渊源。他和夫人安娜特·缇森经常光顾离家不远的一家咖啡馆。一天,安娜特和朋友们在那里聊天。当时法语还不太好的泰勒,就在咖啡馆的一角随手在画夹上画画。这时,他看到一位妈妈领着孩子,孩子手上举着一个粉红色的棉花糖。受到棉花糖的启发,泰勒勾勒出了“巴巴爸爸”形象的雏形。在法国,棉花糖的发音类似“巴巴爸爸”。而法国的棉花糖都是粉红色的,所以“巴巴爸爸”也是粉红色的。此外,“巴巴爸爸”诸多鲜明的个性则与泰勒和安娜特密切相关。泰勒说,他的夫人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她非常喜欢大自然和动物,也喜欢做陶瓷、种花和种树。他们家还有一个小花园,里面撒了很多食物,供附近的鸟来吃。他们也喜欢用泥巴捏各种动物的造型,塑造了成百上千的形象。这种热爱大自然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巴巴爸爸”系列里,《巴巴爸爸回到地球》就突出表现了这一主题。
    而之所以是7个孩子,且颜色各不相同,泰勒的解释是,同时做一个深蓝和一个浅蓝的宝宝不太合适,颜色的数量决定了不可能有太多的孩子。“巴巴爸爸”的粉色确定以后,泰勒和安娜特就赋予了“巴巴妈妈”黑色,因为黑色和粉色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他孩子的颜色是相互搭配和互补的,这也是孩子不同个性的体现。“其实,在创作‘巴巴爸爸’系列之前,我写过一本《三个颜色的冒险》,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加深了对颜色的认识,‘巴巴爸爸’孩子的颜色就是从那本书引申过来的。”
    至于书中幽默有趣的故事,某种程度上跟安娜特的个性和职业有关。安娜特以前是个建筑师,她设计了“巴巴爸爸”新颖而独特的家,并把许多有趣的创意融进故事里。与妻子的合作,让泰勒感到很愉快。在他看来,“巴巴爸爸”之所以受到全世界不同年龄孩子的欢迎,并且始终有层出不穷的故事问世,归功于他和安娜特个性化的创作。其实,“巴巴爸爸”系列从开始的草稿到最后的成型,完全由他们夫妻二人独立创作,这有点类似于卓别林自拍自导的电影。
    泰勒感慨,现在艺术创作越来越工业化,例如拍摄一部电影,往往需要20人左右的团队来创作故事,还要有另外20多人来负责布景和制作。即使经典的艺术创作也大多由一个团队来完成。最终的产品也许很优秀,但总是缺少一些个人化的感悟和体验。“巴巴爸爸”系列则饱含着他们夫妻二人丰富的想象、善良的人品和独特的个性,这一点是工业化的团队创作所难达到的。
    正是这种近乎个人化的创作和情感的付出,“巴巴爸爸”系列于1970年出版时,就受到了英国评论界权威的赞誉。此后,“巴巴爸爸”风靡整个欧洲。1975年,“巴巴爸爸”系列故事被改编成动画片,很快40多个国家的观众就从电视机里结识了“巴巴爸爸”一家。截至目前,“巴巴爸爸”系列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1亿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