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与书 >

车锡伦:中国宝卷研究第一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缪志聪吴锡平森青 参加讨论

    在当今学界,他显得很另类:来自普通地方高校,副教授职称,从事冷门的“中国宝卷”研究近30年。不久前,他的《中国宝卷研究》一书获得了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被学界同仁誉为“中国宝卷研究第一人”。他就是扬州大学退休教师车锡伦。
    很多人对宝卷并不了解,据车锡伦研究指出,宝卷源于佛教的“俗讲”,产生于宋元时期,最初是佛教僧侣讲经说法、悟俗化众的宗教宣传形式,在民间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活动中演唱。演唱宝卷称作“宣卷”(或称“讲经”、“念卷”)。明末清初,宣卷发展为广大民众参与的民间信仰、教化、娱乐活动,在南北各地流传,至今在江浙吴方言区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的某些农村中仍在演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车锡伦开始关注宗教和民间信仰问题。他选择了古老的同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结合的民间演唱文艺的调查和研究课题,后来集中在宣卷和宝卷方面。这些研究大多在业余进行,成果无关职称和名利。由于宝卷在发展史上与明清民间秘密宗教“道会门”密不可分,这个课题在当时很敏感,不仅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得不到经费支持,做起来还经常要受到干预,他形象地称自己的研究是“在雷区跳舞”。
    1997年,他从学校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宝卷研究中。很多人觉得不可理喻,但他认为,宝卷至今仍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存在和影响,研究它有助于理清构建社会和谐的民间信仰基础和道德重建的路径。
    2005年以后,民间宝卷相继被纳入“非遗”名录,与各地热闹的“晒宝”相比,他愈发觉得相关的研究没有跟上。在《中国宝卷研究》一书中,车锡伦特地结合对苏州民间宣卷和宝卷的调查,撰写了“对民间宝卷发掘、整理和出版的建议”一节。为了保存各地的民间宝卷文献,由他倡议并担任总主编的影印本《中国民间宝卷文献集成》,经过十几年的筹划,已有多部进入出版环节,其中的《江苏无锡卷》15卷精装本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结缘宝卷研究以来,车锡伦坚持进行了20多年的田野调查。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宝卷历时近800年,至今仍在诸多地区传唱。研究对象在田野,他的研究也走出书斋,跟进到田野。
    在这么多年的调查研究中,他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在江苏靖江进行宝卷调查时,他吃住在“佛头”和请佛头做会讲经的“斋主”家中。多年的交往使他们熟络而亲密,每年一有讲经安排,“佛头”们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车老师”。这种体验式的调查研究,不仅使他对现实存在的宝卷演唱活动及其社会意义有了鲜活的认识,也开拓了宝卷研究的新局面。
    1998年,他编著的《中国宝卷总目》在台湾出版,这本书以其全面、准确成了海内外宝卷研究者案头的必备书。他还通过大量的文献搜集和田野调查,订正、修订和补充了前辈学者郑振铎、李世瑜和日本学者泽田瑞穗研究中的一些错漏,把宝卷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近些年,他应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之聘,参加该院承担的国家重大课题《昆曲艺术大典》和《中国曲艺通史》的编纂,担任《大典》的编委和其中《文学剧目典》的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吕微先生赞佩他:“几乎以一人之力,将中国学界的宝卷研究保持在了世界领先的地位。”(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吴锡平 森青)
    《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7日第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