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纸术、印刷术、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在知识由小众化的“精英专营”发展到大众化的“全民共享”的时代,读书反而成了某种累赘。更让人诧异的是,学校和教师对读书的正常需求日渐萎缩,仅有的“需求”也只是在教材、教辅、作业这三本“书”中游荡。如此尴尬的背景,让“推动读书”成为当下校园重构“启智生慧、润泽生命”的不二法门。 是的,在当下这样一个快餐化时代,想要静下心来读一读书,确实已经成了一种奢侈。所以,推动阅读要有这样的心态:只要慢慢地有些人能够翻翻书就当心满意足了,慢慢地我们就可以将这些翻书的人组织起来一起阅读,一起分享阅读的喜悦。 推动阅读,让更多的教师成为教师。去年,我创建的教育行者读书会中的朱建老师到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当校长,我送他去报到的路上,给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将教师组织起来读点书,努力让更多的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他上任后的第一次教师培训,就将我们读书会的邱磊老师请过去介绍教育阅读体会。邱磊老师在阅读《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同时,还读老子、庄子,把老庄的思想跟杜威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写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并在与其他杜威阅读小组成员共同分享的基础上,主编出版了一本《偷师杜威》。 不久,东社学校组织成立了“青榆读书社”,将一所原本十分凋敝的学校的老师们聚集起来了。朱建老师将我们当初在二甲中学坚持的“带着问题阅读”的原则带了过去,提出了“话题+读书+研讨”的“七步读书法”。目前他们的读书会成员正在读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并且已经有很多老师在有意无意地实践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了。 推动阅读,让更多的教育人真的懂教育。这些年来,教育可以说是最受人们诟病的行业之一。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恐怕是我们有些教育人,真的很少懂教育。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推动更多的教育人读一点关于教育、社会、人生的专业或非专业书籍,使其在阅读中慢慢地理解教育,进而懂得教育。 这些年,我不仅在我的博客、个人网站、QQ空间,以及最近新建的APP手机终端等自媒体平台上介绍我们的读书会情况,推荐我们曾经读过和正在阅读的书目,还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推动阅读。 今年,当我阅读了《收获幸福的教育》、《学校会伤人》、《教育与效率崇拜》等书籍的时候,我就在我加入的那些QQ群里吆喝,粘贴我的阅读笔记,没想到许多朋友在我的“怂恿”下,也买了这些书籍来阅读。前几天,广西钦州市一所中职学校的老师给我留言:“宗叔好!在您的博客中看到推荐的《学校会伤人》一书,买回来刚看了30多页,就被我们的校长兼教育局长借去看了,真的盼望这位大领导看到您推荐的这本好书后会有所感悟。谢谢您的推荐!” 是的,教育人就应当是读书人,校长和教育管理者更应该成为读书人,成为师生乃至整个社会读书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更应该担当起教师阅读推广的重任。当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喜欢上阅读时,我们的教育改良也许就将成为可能了。 阅读推动,是慢功夫,需要的是浸润。推动阅读乃教育人之本分,绝不能以摘取一顶“书香校园”之类的桂冠为动机。阅读推动要想有所成效,起初的要求不能太高,因为曲高总会和寡。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要想尽办法鼓励那些想读书、善读书的教师去阅读、研究、言说。 推动阅读的关键,是要在推动中让教育人经历实实在在的阅读体验和思考,在体验和思考中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进而改善我们的教育生态和教育方式。我给许多读书会的建议是:教师的阅读,要围绕具体的教育和教学问题进行,因为教师不是理论研究者,而是教育实践者。研究理论是研究者的事,而作为实践者,阅读的毛病就是泛泛而读,泛泛而读是读不下去的,是没有味道的。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一个抓手,即围绕具体的教育和教学问题来读,一方面要“六经注我”,另一方面更要“我注六经”。 对于读书,一位朋友曾有个妙解:读书,能读其厚,以增知识;能读其薄,以阅经典;能读其透,以明道理;能读其破,以悟得失。读人,能读其言,方察其学;能读其行,方察其力;能读其貌,方察其性;能读其友,方察其德。读茶,能读其浓,可知苦涩;能读其淡,可识清香;能读其暖,可辨友谊;能读其冷,可体人情。这“三读”,我觉得很有道理,书是要慢慢品的,就如品茗,慢慢地你才能品出个中味道,你才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个人,在与那个人的心灵交汇中,慢慢地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凌宗伟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3日第9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