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校长 >

《上学真的有用吗?》:上学不等于受教育(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范里 参加讨论


    上学不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碎片,不是成为学习机器,而是为了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思辨精神
    美国一些家长对孩子想象力与自由发展的呵护令人感慨。上世纪60年代,一位母亲把教女儿认识字母的幼儿园老师告上法庭,理由是该老师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最后,此事促成了美国最初的儿童保护法。而今天,充满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孩子进入小学,首先遇到的是限制,不许跑、不许乱说、不许玩过头、不许上树、不许看窗外、不许带玩具……在这些“不许”的规范下,孩子们不会自作主张,不会积极主动,不会自行选择,也不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这些“不许”使孩子对外在事物变得漠不关心。这些“不许”让他们乖乖地适应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在记住别人要他们记住的东西后,他们就失去了想象、创造力,当然还有探索的自由。
    上学不是为了获得知识的碎片,不是成为学习机器,而是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思辨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然而,学校教育制度如同隆隆战车,摧毁着人们公认的教育目标和崇高使命。文学作品、宣传报道,为学校制度披上了美丽的面纱,以致于“我们欢迎并心甘情愿地接受压迫我们的东西”。盖托在书中多次提到学校对人的剥夺、控制,他认为学校过于封闭,而对这一观点阐述得最为深刻的无疑是法国哲学家福柯。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指出,学校通过名目繁多的纪律和规定、固定刻板的课程时间表、单调乏味的考试、各级评优评奖、各种检查督导,束缚着每个人的行动,监控着每个人的思想。如果说,尼采以上帝死了而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么福柯则告诉我们,包括学校在内,作为主体的人死了,学校已经变成了一种工具。背书包上课、打指纹晨跑、晚点名唱红歌……连大学都出这样雷人的校规,还能指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去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吗?
    学校为什么需要培养服从意识?盖托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当代教育制度源自普鲁士军事帝国。而美国的学校与德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精心设计的教育制度,动机在于产生平庸的心智、阻碍内在的精神生活、剥夺学生重要的领导才能、确保得到顺从而不健全的民众。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好控制”的民众。这些观点与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观点一致,他认为,学校是国家统治和分层的工具。学校是一个专门发明出来维护、传播、灌输社会文化规范的机构。它实施的是文化再生产的功能。也许这种观点有点偏激,但细细品味也不无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