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人文 >

张黎姣:这两种青春无法调和(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青年报 张黎姣 参加讨论


    2005年夏天,老鬼去瞻仰烈士陵园,看见里面残破荒凉,感慨不已,决定动笔。那时候,他毫无收入,妻子也负债累累,但他仍自费奔走于赤峰、锡林浩特、呼和浩特、集宁、唐山等5个城市,采访死者的家属,为这69名葬身大火的勇士写传。
    为了采访《烈火中的青春》里那些故事,他前前后后的各项花销大概有两万多元,而最后书的印数还不到1万册,也没稿费。
    老鬼并不后悔,他写这本书压根儿没想过要拿稿费,而是因为“过去从没有宣传过他们,应该让更多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他明白,再伟大的人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出人们视野:“这些战士生前微如草芥,死后更默默无闻。随着我这本书的出现,他们只不过露一下头,接着又会让岁月的汪洋大海永远吞没。”
    老鬼不算富裕,现在还要靠社保为生,更别提买起自己的房子。他一直坚信,只有不为金钱写作才能写出有价值的作品。写《血色黄昏》是为了让人们知道,在内蒙古锡盟西乌旗高力罕7连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写《血与铁》,则是解剖自己为什么狂热地参加“文化大革命”,狂热地渴望上前线,渴望上山下乡;写《烈火中的青春》,则是想揭露那个冷酷的、草菅人命的年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