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翔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时间”,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是考察社会文化变迁和历史进程的重要维度。可以说,我们如果解开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生活模式背后所潜隐的时间结构,就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破解这些群体生活的基本走向,更深刻地把握其生存的基本样式。中国新文学现代性的发生肇始于传统历史观的消隐,时间上的“现代与传统”、空间上的“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与“新与旧”、“进步与落后”价值二元论一起,构成20世纪中国现代性观念中比较稳定的内涵。作为中国新文学先驱的鲁迅处于那个时代语境,同样不能脱离文化转型的新传统。 鲁迅以“历史的中间物”的身份观照历史与现实,他对于主体的当下审视是完全个人化的,然而却包含着深刻沉厚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内容,他对主体的任何洞悉和调整,都源于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更全面更深刻的感受与认识。与其说鲁迅是一个珍惜时间的思考者,不如说是一个睿智的时间思考者。在他的笔下,时间不仅是联结历史的信使,还是熔铸生命的炉火,历史的长河和生命的情状汇成了其丰富而深邃的文学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学建构与嬗变》一书,将鲁迅思想的生成放置于古今、中外文化空间的对照中予以观照。这样一来,鲁迅时间意识的形成和建构有内外两方面的缘由:既有主体思想的独特体验、价值的不同取向、人生的不同选择,又与主体所处的时代语境息息相关——20世纪中国这一历史场域孕育和影响着鲁迅时间意识的生成。全书将“历史”和“人”融入时间想象的现代性逻辑框架内,进而达到了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历时思考,在一种开放的时间结构和充满问题性、未完结性的历时意蕴中生成一种深刻的现代精神。 循着这本书的思路,我们可以挖掘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化构成与内在特质。同时,鲁迅的思想并非以“完成状态”呈现的,用时代语境中某种思想潮流来印证其时间意识的文化内蕴,往往会忽视其演变过程中复杂性、变异性因素。在洞悉鲁迅时间意识的文化构成同时,也应兼顾其变状。全书紧扣鲁迅思想的一贯性(“常态”) 和嬗变性(“变状”),以双重视野探析了其时间意识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生态及与相应社会历史发展状态的关联,表呈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内在理路。(彭林祥)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