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家与书 >

史铁生 轮与轨(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 祝勇 参加讨论

     
    
     
    不会走的史铁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散文的走向,使它开始告别“红、光、亮”的宏大视角,开始向人性的深处挺进。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明确地说:“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新文学,简单的说一句,是‘人的文学’。应该排斥的,便是反对的非人的文学。”周作人认为,“人”的问题,在欧洲早已经得到发现和解决,而在中国却现在才要“从新发见‘人’,去‘辟人荒’”,虽然晚了点,但“总比不学该胜一筹”。鉴于此,有必要在文学中“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进而,周作人对“人的文学”做了如下界定:“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并指出了两种重要的描写方法:一是从正面展现“这理想生活,或人间上达的可能性”;二是从侧面的角度来写平常人的生活,或从反面的角度来写“非人的生活”。周作人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呼唤文学中的“人”,他赋予新文学的重要内涵或者思想就是展现这健康的向上的人性。人,第一次走进了新文学运动先驱者的批评视野。需要注意的是,周作人在此强调的“人”既有普泛意义上的“类”的概念,又有“个人”的含义,即“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周作人所说的“人的文学”并非“悲天悯人”或“博施济众”的慈善主义,乃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他是站在启蒙的立场上,从内容方面着眼,提倡“普通”、“真挚”的“平民文学”,把文学现代性与“人学”现代性紧密结合起来,使新文学明确了与旧文学在基本的思想原则上的分歧。因而,有学者说,周作人的《人的文学》,“首先揭起以西方人道主义为基本精神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的旗帜,从而使文学革命由‘破坏’阶段进入‘建设’阶段,由形式上的改革进入实质上的形式与内容并重,加速了文学革命的进程。”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新文学实质性的宣言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秦新春:《再评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原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65页)
     
    如果我们是猪,我们一定乐于表达猪的喜怒哀乐,然而我们是人,所以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就不得不思考人的命题。这是常识,却是中国的写作者们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才赢得的权利。因为文学中的人,在历史与政治的裹携下,早已面目不清。这几代努力者中,就有史铁生的身影。史铁生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完成一连串的生物过程,而是为了追寻一系列的精神实现。”于是,散文这种文体,在广场、街道以及虚空中游荡了数十年后,在史铁生那代散文写作者那里,又开始有了人的温度,有了属于人的欢乐与脆弱、迷惘与顿悟。不知史铁生是否注意过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但他这样阐释他心目中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不仅应该关怀人的肉体,最主要的是得关怀人的灵魂。把一个要死的人救活,把一个人的伤病治好,却听凭它的灵魂被捆缚被冷冻被晾干,这能算是人道吗?”也就是说,实行人道主义,并非只是医生的职责,更是写作者的职责,这样才能实现普遍的人道主义。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自己的伤痛甚至残缺,我们被干瘪的政治大词蛊惑得太久了,以致于羞于说出自己的怯懦、不洁和困惑,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文字里扮演着业余上帝的角色,句句是真理,而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散文于是变成报纸上的社论、会议上的表态、墓碑上的铭文,正义、正确、正统,却与灵魂的真实无关。鲁迅对人性的深刻省察、周作人对人道主义的倡导,在时光的磨洗中已经音讯全无。除了面前一片板结的冻土,和一堆被视为纪念碑的石头,史铁生那代人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开始了另一种写作——“人”的写作。与他同时,在他身后,同行者不绝如缕,以至于他离世的2010年,这样的写作已经成为诸多散文作家的自觉追求。不能说史铁生伟大,但至少可以说史铁生是勇敢的,因为他敢于道出生命的困顿,并无休止地追问生命的真相。在《扶轮问路》中,史铁生写道:“这57年我都干了些什么?——扶轮问路,扶轮问路啊!但这不仅仅是说,有个叫史铁生的家伙,扶着轮椅,在这颗星球上询问过究竟。也不只是说,史铁生——这一处陌生的地方,如今我已经弄懂了他多少。更是说,譬如‘法轮常转’,那‘轮’与‘转’明明是指示着一条无限的路途——无限的悲怆与‘有情’,无限的蛮荒与惊醒……以及靠着无限的思问与祈告,去应和那存在之轮的无限之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