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校长 >

《欧洲大学史》:各种大学模式的比较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报 阎凤桥 参加讨论


    世界高等教育这艘巨轮未来将驶向何方?对于大学历史轨迹的仔细考证,可以为今后的行动提供有益的参照坐标。《欧洲大学史》对各种大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对于我国今天的高教改革富有启发性。
    
    瓦尔特·吕埃格总主编,张斌贤、程玉红等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从12世纪算起,大学已经走过了近900年的发展历程,为人类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早期,欧洲大学模式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一是欧洲殖民地政策的推行,西班牙从16世纪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英法从17世纪在北美开辟殖民地,之后又将殖民地进一步扩大到大洋洲、非洲、亚洲地区;二是一些国家的先贤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主动学习欧洲大学的模式,在自己的国家建立了新的大学或改造了旧的大学。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如下一些表现形式:一是随着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大学的社会功能被进一步增强,大学从社会的边缘变成了社会的核心机构;二是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幅度增长,入学人数占同龄人的比例,从百分之几提高到15%甚至50%以上,实现了由精英向大众进而普及高等教育的转变;三是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出现了许多非大学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如技术学院、社区学院、短期大学等;四是高等教育在较大程度上依赖政府拨款,其本身也具有了更多科层化的特征。
    重温欧洲大学的发展历史,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正如克拉克所言,历史分析在寻找普遍规律方面常常是软弱无力的,然而,历史学家也和其他社会科学家一样,试图超越事实和特殊性去进行解释,他们有兴趣从琐碎的事实中找出某些规律性。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批欧美学者在欧洲大学校长常设会议领导下,开始着手对欧洲大学史的系统研究,4卷本的《欧洲大学史》就是这项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首卷于1992年问世,其他卷先后付梓出版,历时十几年的时间。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以欧洲大学为主题如此大规模地进行历史研究呢?我想,这也许是因为欧洲学者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在长达8个世纪的时间里,欧洲一直是世界的学术中心,但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世界学术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欧洲的学术影响力开始式微。今天欧洲想要致力于加强欧洲各个国家之间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以努力恢复欧洲大学昔日的辉煌。本书总主编吕埃格在“前言”中含蓄指出:“当新一代欧洲的科学家和学者更愿意到另外一个国家的大学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而这个国家比欧洲更为热情、更为真诚、更有责任感和更为有效地继承了欧洲的科学和学术研究以及学术精神的传统,现存的欧洲大学还能被认为扮演了恰当的社会角色吗?”
    2004年9月,我应邀到荷兰特文特大学参加由欧洲高等教育研究协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在正式学术会议开始之前,有一个非正式的有关欧洲高等教育未来20年发展趋向的研讨活动。会议组织者提出两个问题:在未来20年里,欧洲高等教育应该向何处去?欧洲高等教育可能向何处去?经过表决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欧洲高等教育应该变革,应该吸收美国高等教育市场机制中的合理要素。
    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一书中,把世界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以一些欧洲国家为代表)、市场主导(以美国为代表)和学术寡头主导(以意大利和英国为代表)三种主要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克拉克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即一些欧洲国家对于高等教育采取的以科层制为特征的看似有序的控制手段,反而导致了无序状态的出现;反之,美国对于高等教育采取的以市场为特征的看似无序的控制手段,却导致了有序状态的出现。荷兰学者范富格特把国家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区分为“国家控制型”与“国家监督型”。欧洲以及欧洲之外实行高等教育“国家控制型”的国家,正在从“国家控制型”转向“国家监督型”。换句话说,美国市场模式或新问责模式成为当前引导高等教育变革的模式。美国学者汉斯曼在《高等教育中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一文中更是明确地指出,欧洲高等教育落后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干预太多,大学之间缺少竞争。英国学者库甘和马顿在《国家与高等教育》一文中,客观地分析了欧洲一些国家分别从纽曼自由模式、洪堡国家模式和伯纳尔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变的趋势。
    世界高等教育这艘巨轮未来将驶向何方?对于大学历史轨迹的仔细考证,可以为今后的行动提供有益的参照坐标。但是,历史分析并不能替代决策,对于大学发展历史的回顾也不能完全决定未来的航程。正如英国皇家历史协会主席狄金森在2008年11月北京论坛上所说,文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历史发展不是已知行为的结果,而是具有不可预测性。
    这套耗时十余年的巨著《欧洲大学史》,对于我们重温欧洲大学发展历史,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找准本国高等教育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将是十分有益的。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学术界在回顾和反思过去30年走过的路程、取得的经验,从而为今后的发展确立一个可以参考的坐标系。经济学界的基本(虽然不是一致)看法是,中国30年的改革基本是在朝着市场方向发展的,从最初的承包,到后来的分权,再到更后来的产权明晰和法制建设。这条发展道路不仅帮助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显著成绩,而且也是今后经济继续繁荣的制度保证。我们如何评价过去30年中国高等教育之路呢?能不能找到一条像上述经济发展的成功之路呢?我们能够说欧洲大学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例如,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就是繁荣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吗?不论是研究历史的还是对于历史有兴趣进行理论研究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这套内容齐全、分类合理的系列丛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