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踩着滑板车,三只小狗是一家,大一小两条鱼……”日前,今日美术馆教育中心二楼一块场地前,挤满了不少“视觉大发现”系列的大小粉丝们。他们一边细细观察用报纸、积木、沙子、椅子腿等废旧物品搭建的“海滨城市”,一边对照手里的谜题,认真地寻找答案。 这座“海滨城市”是今日美术馆教育中心总监陈鑫,和同事们花了近一个月时间搭建的。之所以费时费力搭建这样一个模型,除了让更多的大人和孩子感悟发现的乐趣,更好地培养观察力,练就科学的思维方法,还因为自己对“视觉大发现”系列“入戏”太深,目前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儿子天天每天搭建自己的大发现场景,并看谁东西藏得巧妙,找得更快”。 陈鑫表示,遇到“视觉大发现”系列有点偶然,一开始纯粹是为了给天天找一个打发时间的工具,没想到他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喜欢上这套书。从天天2岁开始一直玩到现在,两人俨然资深粉丝。从按照书的内容线索找各种珍品,到找书中要求之外的小物件,再到自主搭建视觉奇观,自设谜题,他们爷俩的关系增进不少,观察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也都无形中得到提升,“天天的幼儿园老师就说这孩子数学能力远远超出了同龄孩子,也许一定程度上和他经常玩视觉大发现有关”。 “中国的孩子往往创造力不足,有时候跟其观察力不够,或者说科学观察训练不足有关。”陈鑫说,观察事物其实是有方法的,如“视觉大发现”系列的初衷不是为了难倒谁,而是教孩子按照空间布局,从宏观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通过条块分割的方式来查找,书中富有节奏感的小诗也能提供一些有用的线索。“孩子的手和脑是相连的,小肌肉的训练尤其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现在,天天不仅对找东西很有心得,也知道了如何设计场景,如怎么搭建动物园,哪类动物适合放在一起,哪些是不能放在一起的,背后是他理解事物的一套内在逻辑”。 玩了这么多年的“视觉大发现”系列,陈鑫的切身体会是,“一开始,成人在找东西方面可能比孩子好,因为有过相关经验,但一段时间之后,成人往往不如孩子,因为后者更善于学习,也易打破常规,与作者的思路更合拍”。而童年,就应该让孩子在玩中学,练就一双爱观察、会观察的眼睛。他特别喜欢该系列的第二辑,因为书中多了包括南瓜车、青蛙王子等家喻户晓且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题材,情节上开始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布局和摄影越来越有创意,这对应了孩子成长的不同敏感期,不同地区的文化也蕴含其中,非常有助于扩展孩子的视野。例如,《造梦机》中有个叫西莫的小人,每页画面都有,但书中并未将之作为发现的目标。孩子在深入观察后,就会找到作者这个别有用心的设计。 事实上,对于书中每个细节,摄影师沃尔特?维克和儿童教育专家吉恩?玛佐洛精益求精,他们曾花了9个月时间来搭建一艘船。为了搭建“闹鬼”的屋子,沃尔特使用了一座维多利亚式的芭比屋来进行改建。他在芭比屋里布置了灯光,并画了一片恐怖的天空作为背景。书中的大门、房间和外景也都是用木头、布、玩具、干冰等物品精心搭建的。布景完成后,他还会加上灯光照明,使布景产生理想的氛围。 或许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加上对童趣的了解、童心的关注,才有了耗时8年而炼成的“视觉大发现”系列,赢得了陈鑫和众多大小朋友们的爱不释手,也由此成就其迄今全球3亿册的销量。(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贵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