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刘先平:自然都去哪儿了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刘先平 参加讨论

    我连续读了几期人民日报上“繁荣儿童文学大家谈”的讨论,深为儿童文学发展引起这么多关注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创作者、一个读者,我对儿童文学也有长期观察,一个现象令人忧心,那就是自然的消逝——儿童文学对自然的书写越来越少。
    翻开许多儿童文学作品,故事背景大多是模糊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用力于滑稽、恶搞的情节编造,美其名曰“趣味”,却没有多少可供咀嚼消化的营养。与之相比,愿意去细致描绘一朵花、一片景致、一个诗意自然的作品太少了,即便有,也失之肤浅,有时甚至存在常识性错误。
    这可能不是儿童文学独有的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钢筋水泥切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城市里狭小的绿化带、草地都是人工制造的,甚至连乡村都在失去“自然”。两千多年前孔夫子严肃批评的“五谷不分”,如今愈演愈烈,很多中小学青年教师可能都不知稻、麦为何物。人类失去自然是一场灾难,文学失去自然是一种畸形,而儿童失去自然更是让人揪心。因为儿童的好奇心一开始就是向着自然敞开的,人文教育中有太多经典都以讲述天体气象、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为要义,带领孩子们认识自然之美,认识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这是儿童启蒙的重要一课。同样,儿童文学通过对自然的书写,也能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种下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种子,帮助他们从小树立生态意识与生态道德。而生态道德的缺失,正是造成今天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现在还是有书写自然的儿童文学作品,但除了数量少之外,突出的问题就是知识性欠缺。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但不要忘了,大自然也是知识之源。目前儿童文学中自然知识的浅薄、知识结构的陈旧,已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也有碍作品质量的提升。在这方面,作为一个从事自然文学写作近40年的人,我深有体会。40年来,科技突飞猛进,新的研究、新的发现层出不穷,倘若作家不将破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不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是很难胜任对自然的书写的。比如,在海底万米深处的高温热泉中,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中,都已发现生命体的存在,那么,儿童文学创作在处理相关题材时就应该避免再犯常识性错误。
    对儿童文学作家来说,大自然是一座富矿。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意识,给孩子们呈现一个洋溢着生命激情的大自然,儿童文学大有可为。植物学家冯国楣在英国访问朋友时,朋友曾拿出一本杜鹃花画册给他看,冯老刚翻了几页,朋友猛然醒悟:“抱歉,我忘了,中国是杜鹃花的故乡,仅特有品种就达200多种。事实上,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到鲜活的杜鹃花。”中国自然之丰富让世界向往,守着这座富矿不去挖掘,实在是儿童文学的憾事。(刘先平 作者为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