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语文,伴我走来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 朱郑汇 参加讨论

    【教育专业组】 
    语文,伴我走来
    ——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于永正老师,可谓是小语界的一颗常青树,他的“五重”教学是一盏指明灯,教师的前方之路也将豁然开朗。作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老师如何看待语文教学呢?《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一书,从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阅读,开启一扇窗户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什么?一直以来,紧抓成绩不放,课后运用习题查漏补缺,教师累,学生更累。最终效果显现,学生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让我有些飘飘然,原来这是恒古不变的方法。一次习作,介绍喜爱的书,几位学生迟迟没有动笔,交流之后他们弱弱地说道:“老师,课外书没看过,不知该怎么写。”不经意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四年级学生,竟然一本课外书都没看!回忆当初,两只眼睛都盯着语文,忽略了成长中的人。于老师指出:“语文能力哪儿来的?是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形成,不是教出来的。”让学生大量的读和写,才是语文教育的根。
    语文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要把校内外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用于阅读和写作。认识到了这一点,为时未晚。接下来的日子里,从“少做题,多读书”为出发点,缩减抄写生字、词语等机械性作业,把多出来的时间用于阅读。以区教研室阅读年书单为目录,鼓动各位家长积极购买。
    随后的日子里,书陆续到达孩子手中,问题也出现。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把这些书束之高阁,这该怎么办?于老师鲜明地指出:强迫他读!当然背后还有许多工作要跟上。家中阅读,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每天需家长签名,家校保持QQ、电话、校讯通等方式联系,及时掌握阅读情况。同时班级设立了书橱,书籍由学生捐献而来,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书籍的选择上要灵活,对于不爱阅读的学生挑选生动、有趣的书,逐渐养成习惯。
    如今,多数学生能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受它的“利息”,感受到文字的美丽和生命力。让学生阅读,就从现在做起吧!
    写作,运用方法得当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呢?写作的畏难情绪,很多时候体现在不知该写些什么。学生握着笔,紧锁眉头,绞尽脑汁想着,可内容无从谈起。真是如此吗?于老师认为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一盆盛开的鲜花、电动玩具狗、扔在地上的面包……入情入境,学生的语言随之丰富。
    为了能使作文有效提升,于老师竭力提倡写“下水文”,让学生了解作文的难易,怎样写才能好。写植物,方法很多,如比喻、拟人、对比等。枯燥的内容呈现在面前,难以内化为自己的血肉。我以《生命的光辉》为题,描述自家文竹枯萎之后重新恢复生机,展现生命的奇迹。在读的过程中,详细讲解了写作技巧,学生看出了毛病所在,悟出了修改方法,其优越性是任何口头说教都不能比拟的。
    写“下水文”的增多,我的文章发表于各个报刊。每当与学生分享时,他们充满了期待的眼神。讲述老师的写作经历、克服的困难、注意事项等,孩子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听着,写作能力的提升尽在不言中。正如于老师所说的那样,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它不单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诱发学习动机,还能增强信心。“下水文”的运用正是切中了这一点。随着文章的发表,教师将赢得学生的敬佩与爱戴,何愁作文教不好呢?
    微笑,架起一座桥梁
    于老师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正是那灿烂的笑容,还能在古稀之年成为“孩子王”。面对学生的犯错,拉下脸,提高嗓门,还是以批评为主,笑容早已埋藏在乌云中。学生耷拉着脑袋,心灵之门早已关闭,再多的言语也是徒然。
    教师的微笑需要什么做支撑?于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和诙谐的谈吐。一直以来我也试图用微笑解决问题,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让孩子每天都能看到充满阳光的老师。两位学生上课打架,及时阻止,俩人气红了脸,你一句我一句,双方都在火头上,这该如何下手呢?教育需要抵达学生的心灵,可是一腔怒火阻隔了通往心灵的路径。下课之际,把他们拉到了讲台前,开始了一场“电影秀”,让一位学生做导演,而我当成了武术指导,在台上两人打架的慢动作重演,台下已经笑成了一片,他们两人也是暗暗发笑。接下来的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孩子来说,批评本是压抑的一件事儿,不苟言笑的老师往往拉长了脸进行“狂轰乱炸”。挨批后对老师产生了距离,如何能够进一步教育呢?微笑面对,问题也就引刃而解,它展示了教师的美德,是知识和能力的结晶。宽容对待学生,他们才会由衷喜欢上老师,学科成绩的提高更是在情理之中。
    此书读罢,顿悟了很多。书中内容通俗易懂,好似一位长者向我娓娓道来,与很多观点产生了共鸣,受益匪浅。正如于老师所说的那样:“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样的文章鲜活、可感,具有生命的张力,值得大家一读。(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古林镇中心小学 朱郑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