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作者电影的先行者被低估的黄建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青年报 詹庆生 参加讨论


    2016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在诸多资源稀缺的中外电影专题展映对照下,“黄建新从业三十周年回顾展”不算太炫目。对于普通影迷来说,黄建新这个名字或许只有跟《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副导演的身份联系在一起时,还能唤起些许印象。


     四个“三部曲”奠定地位
    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黄建新,虽然声名从未像同辈张艺谋、陈凯歌那般显赫,却始终在中国电影中享有自己独特的位置。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三部曲”(《黑炮事件》、《错位》、《轮回》)曾经引领中国电影的实验与变革浪潮,90年代的“都市三部曲”(《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以及世纪之交以来的“心理三部曲”(《说出你的秘密》、《谁说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扬我》)都表达了对于中国社会及心理变迁的细致观察。而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及筹备中的《建军大业》构成的“红色三部曲”,在为黄建新带来更多影响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创作转向的争议。
    本次黄建新个人作品回顾展,选择了其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先锋”、“都市”两个三部曲,这两个系列也是电影业界、学界公认的黄建新代表作,从选片角度来看是合理的。而“从荒诞到写实”的主题词,也准确地概括了黄建新作品两个不同阶段的艺术风格。
    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创作风格的不断游离不同,至少在《建国大业》之前,黄建新电影更加接近作者电影的风格,其题材类型、价值观念、演员表演、影像语言、整体风格等方面始终打着导演鲜明的个人烙印。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批判锋芒,一以贯之的讽刺喜剧,黑色幽默的戏剧格调,富于生活质感同时强调象征与隐喻意味,以及相对稳定的演员及创作阵容等等,都有着作者电影的典型特征。
    《黑炮》里的荒诞先锋 
    黄建新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气质,作为一个敏锐而冷静的社会观察者和批判者,电影不过是其表达观察和思考的工具。1986年的《黑炮事件》是黄建新首次独立执导的影片,作为一部处女作,这部荒诞讽刺喜剧展现出了犀利的批判锋芒。工程师赵书信遗失象棋的黑炮,发电报让朋友找寻,而这电报竟被怀疑与某种阴谋有关,他原本应担任德国专家汉斯的翻译却因此被调离,其后进口设备恰恰因为翻译问题出现严重事故近乎报废,赵书信的清白最终被调查证实,然而损失已无法挽回。
    本片通过一个荒诞故事,揭示了走向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传统意识形态的惯性思维及其强大的根深蒂固的控制力量,它们如同“第二十二条军规”,看似逻辑严密,实则荒诞不经,又如那个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老大哥”,对社会进行着严密的规训和监控。影片也着力表现了个体被体制所操控的无力感和绝望感。这部政治讽喻色彩极强的影片,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80年代这个反思与批判的狂飙突进年代的典型影像文本。黄建新完成本片时仅31岁,刚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毕业不久。这部雄心勃勃的作品至今仍被看作是黄建新的代表作,或许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处女作之一。
    同年问世的影片《错位》是与《黑炮事件》同期套拍的影片,两部影片甚至存在某种互文关系。片中主角是已经升任局长的赵书信,困扰于无休无止的文山会海,发明了一个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智能机器人,代替自己去完成那些形式主义的任务,然而事情最终陷入失控的境地,他不得不引爆了机器人——虽然这一切不过是他的一个噩梦。本片在故事构思、电影美术与影像实验方面都更为大胆,但在主题上并不比《黑炮事件》更加深刻。
    《轮回》是1988年“王朔年”的四部王朔电影之一,主人公石岜是一个“顽主”,他在语言与行动上的非主流特征都构成了对于僵化意识形态的调侃和象征性颠覆,这种直接间接的隐喻性和批判性显然是黄建新前两部作品的延续,也反映出他对80年代时代气氛的敏锐观察,尽管片尾主人公的自杀被认为违反了小说的本意。
    都市里的预言
    90年代的“都市三部曲”看起来意识形态批判的锋芒有所弱化,但事实上它们将反思与批判引向了更深入的层次,其内涵反而更加丰富和深刻。《站直了,别趴下》围绕一幢普通居民楼同一层的三户人家展开,作家高文有才华,富正义感,却又懦弱,机关刘干部看似正气凛然,实际阴阳两面,底下收受贿赂,大搞不正之风。同样懦弱而自私,大老粗张永武则是一个野蛮强横的暴发户。在张永武的威逼之下,高文与刘干部张皇失措,被步步紧逼到了时代的墙角,而这一镜像恰恰是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三足鼎立”格局的形象缩影,政治-文化-经济,传统权力阶层-知识阶层-新兴市场阶层,三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博弈,而新兴的市场力量日益崛起,构成了对于前两者的巨大威胁。片中刘干部最终与张永武狼狈为奸,合伙做起了生意,权力与资本的合谋与合流,准确地预言了未来中国权贵资本主义的形成。
    《背靠背,脸对脸》是另一部得到高度评价的影片。市文化馆代馆长王双立可谓一个能人,管理上软硬兼施,生产经营也做得风生水起,却总是未被扶正。他施展权谋,先后将两任馆长排挤出去,但自己也备受煎熬和折磨,逐渐心灰意冷。他谙熟权力、人情和利益的游戏规则,却依然被权力玩弄于股掌之上。片尾,他再次被通知并兴冲冲参加前途未知的会议,就像是为了眼前的胡萝卜而不断转圈的驴,永远地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影片将权力体制对人的控制、人性在权力游戏中的扭曲和异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味深长。“都市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红灯停,绿灯行》,借助驾校里学车的几名学员,透视出世态百相和变动中的社会心理,同样延续着黄建新对于社会的细致观察。
    骨子里的人道主义
    黄建新的作者电影风格的突出表现之一,是他将具象的细致的生活质感,与抽象层面的象征隐喻意义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他的影片往往有着大量扎实的生活细节,这为其影片构建了接地气的可信度;另一方面,他极其重视影片象征隐喻意味的表达。《黑炮事件》中会议室纯白的环境中,巨大的黑色钟表指针是对人浮于事、形式主义和弥漫的政治僵化思维的反讽,片尾小孩玩的多米诺骨牌游戏则呼应着片中环环相扣的因果循环。而《背靠背,脸对脸》中那个从传统戏楼改造而成的文化馆则如同一个巨大无比的利维坦怪兽,张开了黑暗的巨口,将王双立等人无情地吞噬了下去,古老的城墙上,儿童们在玩着老鹰抓小鸡的古老游戏,喻示着权力的游戏永无休止。
    同样都是作为理性而冷静的社会观察者,与杨德昌聚焦城市中产阶级、贾樟柯关注社会底层边缘人群不同,黄建新打量的主要是市民和市井阶层,他们是普通的工程师、公务员、小干部、市民、个体户、无业青年。虽然他的影片常被看作政治讽喻电影,但在骨子里其实是人道主义电影。他的片中没有英雄,只有善恶并存的普通人,这使他没有陷入民粹主义的理想主义幻象,对于个体和人性是一种深切的同情的悲悯。
    总之,细致犀利的社会观察与批判,黑色幽默的讽刺喜剧,穷形尽相的现实生活,丰富的象征隐喻,作品的高产与质量的稳定,鲜明的作者风格,所有这些都使黄建新的电影成为了当代中国电影中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存在。
    进入新千年之后的黄建新已经与旧时道路渐行渐远,一方面接连参与执导主旋律红色大片,另一方面则成为业界有口皆碑的金牌监制,那个曾经敏锐犀利的社会观察者与批判者隐去了昨日的锋芒,个中甘苦不得而知。这一变化本身或许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身份转换的一个缩影,也是这个日趋浮躁、务实和功利的时代终获胜利的象征。倘若黄建新有机会将这一耐人寻味的身份变化搬上银幕,他又将如何用影像来为自己画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