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组】 用心做教育 静等花开时 ——读《好老师在这里》有感 教育就像一首抒情诗,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杜守正老师的教育风格,耐人寻味、悄无生息,看似无痕、实则有意。阅读林文虎的《好老师在这里》一书,被书中杜守正老师的教育故事深深吸引,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教育需要每一位教育者用心去做,需要每一位教育者静静地等待。 教育要用心去做 在这喧嚣的世界,人们都是那么的浮躁。知识、技巧、手段,是今日教育关注的字眼,学业成绩是目前人们共同的话题,谁有心思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心灵?谁又在乎学生是一个生命的个体? 而在杜守正老师的课堂上,檀香扑鼻,琴声绕耳,孩子们在那片嫩芽中静静地、认真地寻找着,似一节观察课,似一节欣赏课,更是一节生命课,无声无息中让学生放飞心灵,理解生命的价值。而用心,正是杜守正老师从事教育的原则。 用心做教育,要善于留意生活。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结合生活、社会,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教育寓于生活,只要善于留意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的一切都是教育资源,都是教育的源泉。人们生活在生活中,教育与生活本为一体,教育不是追逐名利,而是为了生活。 杜守正老师合理利用生活资源教育孩子,在“竹管排笛”、“乡土笔记本”的故事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上学路上”、“少年礼”、“共进晚餐”等活动都来源于生活。每一个周末,杜守正老师和他的学生都有一趟有趣的“心灵旅途”。他们轮流体验全班孩子的“上学之路”,经过亲身的体验,学生们才发现原来有些同学每天要经过那么多艰难的路程。当然对每天走同一条路几乎已经了无感觉的孩子来说,当身边有同学与老师陪伴时,也会有新的发现和感动的画面。 全班的“上学之路”走完后,学生们在一连串真心交流的记录中,串出了全班同学与同学间的“心灵旅程”。杜守正老师陪着孩子们将这一趟的“心灵旅程”做成“心灵地图”,大大地张贴在教室后墙。看着标示出来的一个个同学的家,每个孩子都明白图中小径或路上的事物是怎样的共同回忆。这“心灵地图”像蜘蛛网一样,牢牢网住了孩子们的情感。杜老师的教育时刻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生活融入并累积在课程里,极至地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用心做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生命。教育过程是知识和精神的探险,40分钟的旅程短暂而艰难,一切外在于师生生命、情感、经验的“标准”都是靠不住的。即使在公开教学时,他关注的中心也应该是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安全感和放松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更为积极、健康地参与学习,以至于很快忘记了教学,而使得课堂复归它的“原初”,从而使生命能够进入更为本真的状态。杜老师在书法课上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只写书法,不可以说话。每节课杜老师和所有孩子一样,坐定、磨墨、写字、不说一句话。如果有学生忍不住说话了,杜老师的处罚也很简单,说话的人自己站到后面去,想好了能不说话就回座,站多久自己决定。孩子们都很自觉,如果谁不小心开口说了话,不用老师嘱咐,自动站出去自省一番。有人几秒钟就回座,有人自愿罚站一节课,对于孩子的决定,杜老师一概尊重。 用心做教育,需要持久的付出。教育是一种良心工程,需要的是奉献,并且持之以恒。杜守正老师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与他辛勤的付出和长期的坚持是分不开的。教学生写春联不难,要孩子贴出自己写的春联,有点难。杜老师和班上的孩子约定,春节老师会到每一个小朋友家“走春”,看谁家贴出自己写的春联,老师就会送他一个红包。大年初一,杜老师带着孩子们一家走过一家,一个红包发过一个红包。杜老师采用走村送红包的方式激励孩子们有勇气贴出自己写的春联。这样一走就是几年,几年下来,红包发得兴高采烈,发着发着竟发成了风气。现在每到过年,杜守正老师所在地区的校长、里长伯、民意代表也都和杜老师一起去“走春”,一起送红包。杜老师的这种奉献和耐心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作为教育者需要坚持长期的付出。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世界的未来,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需要的是我们用心去帮助他们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为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能够拥用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做我们应该做到的一切。 教育需要静静地等待 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学会等待,学会静等花开。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教育常常是对教育的反动。教育犹如蜗牛散步,只有放松心情、放慢脚步、放长眼光,才能以诗意的态度发现教育生命之美。 教育需要耐心。当一个孩子一学期都不完成作业,你有耐心帮助他吗?如果他小学6年学业都不突出,你会有帮助他的耐心吗?如果他一次又一次地犯着同样的错误,你还会有耐心等待他改正的时侯吗?教育应当有这样的耐心。杜老师的教育总是与众不同,每节课,他都要点檀香,播音乐。他的书法课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要对得起每一张纸,写诗涂鸦都可以。”有一次书法课上,坐在最后面的阿焜整节课都没动笔,下课时交了一张空白的纸。杜老师问阿焜“怎么没写?”“老师不是说要对得起每一张纸吗?”阿焜回答得很自然,一点挑衅的味道也没有。第二周的书法课,杜老师没有打扰他,一样任他枯坐到下课,一样收下他那张空白的宣纸。第三周,又到了书法课,杜老师发现阿焜开始在宣纸上涂涂写写。下课时,阿焜交上来一张写满文字的宣纸。那是一首童诗,是一首描述“水源”这个小山村的感人童诗。当晚,杜老师为阿焜的童诗谱了曲。第二天上课时,杜老师邀请全班孩子一起唱这首新谱成的歌曲。唱歌时,杜老师发现阿焜不时闪过亮得让人震撼的眼神。杜老师明白,教学有时能迸发出很有感觉的东西,没有人知道它会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出现,孩子纯朴、天真、简单的成就,需要教师有等待的耐心,只要细心观察,认真挖掘,耐心等待,总会有泉涌的机会。 教育要给学生足够的耐心,前提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人。每个人天生下来就各有各的特质、天性,有些人的本质是小草,有些人是花、是大树,小草不可能成为大树,大树不可能长成小草。顺着自己的天质、特质,长出自己该有的神采风貌,让小草长出了小草该有的风采,让杜鹃长出了杜鹃该有的风貌,让每个学生依自己的天性,活出像样的自己。 在教育之路上,我们偶尔也做一些非得要小草也开出杜鹃不可的蠢事。教育不需要非得要小草也开出杜鹃不可,非得要在春天开花的杜鹃和梅花一样在冬天开花不可。教育过程中,总有不一样的学生,对待那些不一样的学生,光靠几年的时间是不能完全让所有孩子都是“成功”的,那需要花10年、20年、30年去陪伴。 静静地等待是每一个教师的修养,是每一个教师的素质。教育需要的是用心地关注,耐心地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用心做教育,用心享受生命带来的乐趣,静静等待教育幸福的来临。(作者系重庆市北碚区华光小学 周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