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文学力量的生长——五年来青年评论家的群体涌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李壮 参加讨论


    “我们在理论评论领域取得了诸多的成就:文学评论的有效性得到了加强,对真问题的发掘和探讨越来越多、虚空高蹈的“强制阐释”越来越少,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对当下现实更具阐释力的批评话语也正在建立形成。”
    过去的五年中,我们在理论评论领域取得了诸多的成就:文学评论的有效性得到了加强,对真问题的发掘和探讨越来越多、虚空高蹈的“强制阐释”越来越少,具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和对当下现实更具阐释力的批评话语也正在建立形成。而与此同时,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克服,诸如真话说得还不够多,文学评论“甜蜜化”、“套路化”的痼疾依然不时困扰……所谓“重建文学批评有效性”,其实也正是对文学初心的不断找寻——这是我们此前一直在做的事情,同时也是未来要继续坚持的事情。
    过去的五年中,一道醒目的风景,便是文学评论队伍中新力量的注入。一大批“70后”、“80后”的年轻评论家,在过去的五年中经历了从“沉潜”到“发声”的蜕变,如今已阔步走上了文学评论的前台。对于青年评论家集体涌现的现象,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分别入手,展开大致的梳理分析。
    首先,是现象本身的呈现层面。青年评论家的涌现无疑是一个持久而全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富标志性乃至象征意味的事件,无疑是其研究成果以群体身份结集成为丛书出版。近年来,“70后”评论家群体的理论批评丛书不断推出,例如云南人民出版社有“70后批评家文丛”,张清华、孟繁华主编的“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系列丛书在小说和诗歌之后,又推出了“70后”评论家文集12卷。“80后”也不甘落后:上世纪90年代的“火凤凰文丛”推出了郜元宝、王彬彬、张新颖等一批当年的青年评论家,如今这只“凤凰”涅槃重生,主角换成了黄平、金理等“80后”的青年学人,两代“凤凰”之间,当然充满了传承与生长的力量;2015年周明全新著《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问世,这是一部“80后”评论家的访谈集,可谓是一批评论界新锐的集体亮相展示;新近问世的“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也向我们集中展示了一众青年评论家近年来的全新成果。
    对于青年评论家的涌现和成长,文学界始终给予关注,并且有意识地提供了有力的帮扶。例如,《文艺报》在“洞见”、“聚焦文学新力量”等栏目中,有意邀请新锐评论家来写新作家、谈新现象,为青年评论家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平台。再如《南方文坛》的“今日批评家”栏目,作为标杆式的存在,该栏目近20年来致力于推介青年评论家。
    第二,现象背后的动力。评论新人的涌现,一方面得益于文学界通过传统方式给予的关注、帮扶;另一方面,也与新媒体话语场兴起等新的时代条件有关。例如,以联合课堂核心成员为班底,专门发表评论新人作品的“同代人”微信公号,北大、北师大等其他高校也同样推出了类似的微信公号。这些公号上的文章未见得都成熟,但它们为众多的文学评论新人提供了发出声音的机会、或者说发出声音的仪式,对其信心的建立、职业道路的坚持,无疑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一些原本不容易进入文学界视野的评论写作者,如今有了更便利的传播条件和发声平台,也不会被轻易埋没。此外,“80后文学研究与批评”、“非常道文艺”等公号也都热情关注青年学人,对于那些已经入行、但仍在成长的青年评论家们,新媒体平台的发达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出声音、产生影响、相互交流促进。总的来说,如今不论是评论界的整体风气、还是全新时代语境下的传播方式传播平台,都非常有利于年轻评论家的出道和成长。因此,在文学评论新人涌现一事上,我们已经看到了成果,并且有足够的理由去怀抱更大的期待。
    第三,青年评论家不断涌现带来的意义及价值。在过去的五年之中,我们已经从青年评论家的身上看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许多新的闪光点。例如,他们热情地关注同时代人的写作,对于“70后”、“80后”乃至“90后”作家的作品,他们既充满热情,同时也独具优势:他们有着类似的成长背景,共享着近似的经验基础、话语方式、思想资源、精神结构乃至精神疑难。因此面对同代人的写作,他们在很多时候能够拥有更真切的生命体验,与文本更好地产生呼应并进入其中。我们这些年重提“批评作为写作”,文学评论者自身生命感受和情感认同的介入,是令文学批评成为“写作”的必要条件之一。其次,我们能够从青年评论家的身上看到尖锐、坦诚、敢于批评的一面。当我们谈论青年评论家“犀利”的一面,以上这些都是鲜明的例子。此外,许多青年评论家已经在文学评论的写作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或者说特色,也呈现出我们在文学评论中许多久违了的美学品质。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被多次提及而依然有待解决的,例如很多时候,青年评论家在话语资源和思维方式上依然没有完全脱离开师长前辈的谱系,在评论写作的视野宽度和现实阐释力方面,他们还被期待做得更好等等。但无论如何,经过过去五年间雨后春笋般的迅速成长,我们已经看到了青年评论家群体强有力的走势,感受到了一种文学力量的茁壮生长——它使我们对中国文学评论事业的未来图景充满了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