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一首流动的中国诗——话剧《兰陵王》观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晚报 王新荣 参加讨论


    
    与话剧《兰陵王》的初识却仿佛故人相见,一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想对彼此倾诉。之所以说像是遇着旧相识,是因为它的整个舞台呈现。叙事背后的思想蕴涵之丰富多元带来的思想张力,导演舞台调度的别出心裁而自成风格,演员表演的张弛有度、对人物体察揣摩得细腻入微,满台熠熠生辉的种种舞台意象,以及借由舞美、音乐、道具等完美烘托所营造出的那种既传统又现代的诗化意境,初看起来是那么的似曾相识。
    细细咂摸却也其来有自。这种似曾相识,首先源于戏剧创作者清醒创作理念的一以贯之。该剧导演王晓鹰把它称之为话剧的“中国意象现代表达”,而且这种表达并不单单是一种局部色彩的点染,而是在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情感、传递哲思的完整过程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传统戏剧的美学意韵,要充满中国情感和中国文化内涵,更要表达当代观察和当代哲理思考,并且要在现代化、国际化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表达。
    话剧《兰陵王》的整个舞台呈现像一首流动的中国诗。它有着古典的形式,更不乏现代的表达。故事叙述的起承转合,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演员表演的拿捏有度,传统音乐的抑扬顿挫,不时穿插的古诗词吟唱所营造的典雅风格,以及由中国传统戏曲、古舞、傩面、服饰等共同构成的浓郁的中国文化艺术氛围,让人沉浸在中国艺术独特的精气神韵之中。
    中国诗又是讲究比兴的。所谓比兴,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象征、隐喻。话剧《兰陵王》里充满着各种饶有意味的隐喻和象征。首先是它的故事充满了象征,它不再是对1600年前的兰陵王传奇故事和历史真实的复原,它是一个有着现代意味甚至魔幻色彩的精神寓言,揭示的是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关于“灵魂与面具”的人性难题。其次是它的各种舞台形式、道具,如兰陵王头戴的女性面具或神兽大面,则象征着人所处的不同的境遇、位置或人性的某种存在状态,或屈居人下委曲求全,或追求野性、强力而迷失本性,拷问着面具下灵魂的高尚与卑微、纯洁与丑陋、伟大与渺小。
    再比如,舞台上空悬挂的那个可随意移动、变形的钢铁神武宫宫殿形象,冰冷的钢铁架构多了一层肃杀感,随着剧情推进,这个钢铁城堡或上或下或变幻着各种不同的模样,隐喻着人对权力的一种渴求或权力对人的一种无形压抑,以及人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造成的个体的异化。从兰陵王隐身在面具下生活到最后摘下面具回归自我,其实隐喻的就是人性的迷失与复归。
    故事的最后,兰陵王的母亲用自己的生命作为献祭,才换来兰陵王得以摘下神兽大面找回迷失的人性,用母性之爱将兰陵王从暴虐和兽性中唤醒。此时,一片红色的绸子铺满了整个舞台,那是兰陵王母亲的一腔热血,兰陵王从红色的绸子下探出头来,摘下面具,怅然若失。舞台在这一刻定格,但故事不会在这一刻戛然而止。中国诗讲究含蓄美、余味绵长有韵外之致。在这戛然而止的一段静默的舞台时空里,《兰陵王》所带给观众的思考并没有停止,给观众的心灵撞击得以延宕,给观众的悲壮之气拂面而来,就宛如一首中国小诗,娓娓道来,余韵悠悠,正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