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军旅剧作家,我从1993年起做编剧,20多年来,先后创作了《天路》《红十字方队》《光荣之旅》《向前向前》《铁肩担道义》《大酒坊》《彭德怀元帅》《英雄出草原》等10多部数百集电视剧,多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等奖项。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我就如何用电视剧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谈一点个人体会。 传递正能量,把握好作品的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2013年,我接受了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彭德怀元帅》。彭德怀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是为新中国创建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英雄。怎样讲好彭德怀的故事,怎么挖掘彭德怀丰富的内心世界,怎么凸显彭德怀超强的人格魅力,并通过这些个性化的东西与观众的情感有效对接?在创作中,我有意识地把彭德怀的所作所为和当下生活中的热点焦点相对应,针对不少年轻人信仰缺失的现象,我写了彭德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党的忠诚;针对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很多干部不作为的情况,我写了彭德怀在危险关头的三次担当;针对老百姓深恶痛绝的腐败,我写了彭德怀的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这部充满正能量的电视剧拍摄完成后,不少人为之担心,面对被打打杀杀、悬疑探案、宫斗魔幻覆盖的电视剧市场,这部张扬思想旗帜和理想光芒的电视剧会有收视吗?结果出乎意料,这部剧播出当天,就获得了全国最高收视率。实践证明,不是观众不接受弘扬主旋律的作品,而是你没有向观众提供雅俗共赏的高水准唱响主旋律的作品。曾几何时,有人把艺术市场和主旋律人为地对立起来,好像一提走市场,就必然偏离主旋律而走旁门左道。而一提主旋律,也必然认为是主题先行、模式化、概念化,事实证明这是一个误区。《彭德怀元帅》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对弘扬高尚精神的艺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每一个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编剧,都应该理直气壮地歌颂党、歌颂祖国,浓墨重彩地记录英雄、塑造英雄,用高水平的主旋律电视剧去占领市场,引导观众,把那些刻意抹黑历史、唱衰英雄、亵渎经典、消解崇高的雷剧、神剧、闹剧挤出市场。 贴近官兵,扎牢生活的根 一部电视剧能否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和喜欢,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真实,既包括生活的真实,也包括艺术的真实,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扎根人民,深入生活。 那年,为纪念青藏公路通车40周年,我们到青藏兵站去寻找创作素材,在一个叫五道梁的兵站,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的官兵大都没有头发,有的甚至连眉毛都脱落了,问及原因,是这里的地理环境所致。兵站站长告诉我,这个兵站从建立起,20多年来,没有种活过一棵树,没有养活过一头猪。曾经有一位很著名的作家来这里采风,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一个连老母猪都养不活的地方,却要让高级动物的人在此坚守,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这位作家说完话,拍拍屁股走了,但这句话却像刀子一样戳着战士的心。战士们坦言,我们也知道这里的环境对身体危害很大,但为了保障这条输油大动脉的畅通,为了西藏人民的幸福,我们作出再大的牺牲也无怨无悔。正是战士这朴实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下决心,一定要创作出一部真正属于青藏线官兵的电视剧,通过这部剧告诉全国人民,在和平年代也有牺牲,这种牺牲岂止在战场。 为了掌握扎实的第一手材料,我们与高原官兵朝夕相处了整整3个月,我们采访当年开路的老将军慕生忠;我们在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兵站和官兵同吃同住;我们随着运输车队,翻山越岭,穿越日月山、沱沱河,从西宁一直走到拉萨……这部叫《天路》的电视剧虽然只有短短8集,但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立刻得到了全国观众的认可,特别是得到了青藏线官兵的青睐,这部剧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电视剧的奖项,还推出了一支脍炙人口的歌曲《青藏高原》。每当我登上领奖台,抒发获奖感言时,我说的只有4个字,感谢生活。 近年来,有一些院校、学习班邀请我去讲课,望着台下那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我总是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们,如果你想做一个合格的编剧,那就请你迈开双脚,扑下身子,走进人民中间,去拥抱火热的生活,去亲吻质朴的大地,因为每一部有生命力的电视剧,不是靠在宾馆里侃大山侃出来的,不是靠从泊来的电视剧中扒桥段扒出来的,更不是躲在象牙塔里冥思苦想想出来的,你只有走进生活的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写出老百姓认可的、激荡心灵的作品。 精心打造,磨砺艺术的真 电视剧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编剧在这个创作链条中是第一环节,也可以称为第一生产力。衡量一部电视剧的成功与否,不是看投资多少、阵容强弱,也不是看宣传的力度和粉丝的追捧,而是看它能否经得起岁月的检验。 2015年,我去烟台某炮团联系《彭德怀元帅》协拍事宜,接待我的政治处主任得知我是《红十字方队》的编剧时,他说什么也不让我走,一定要让我见见团里的其他领导,后来我才得知,这个炮团的8个主官中,有6个是当年看着《红十字方队》考进军校的。一部播出快20年的电视剧,不仅至今还被人记得,而且在这些年轻人选择人生道路的时候,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作为编剧,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回想当年,这部电视剧的创作确实十分艰难。为了捕捉到第一手鲜活的创作素材,我们先后去4所军医大学采访,仅座谈会就开了几十次,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生活原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剧本写了一遍又一遍,只要感觉不满意就推倒重来,当时脑子里想的就是一件事,怎么把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怎么把情感烘托得催人泪下、撼人心魄;怎么把台词打造得平实质朴、风趣幽默。这个剧本先后三易其稿,每完成一稿我们都要把其中的一些章节念给学员听,让他们评判,故事讲得是否真实,有没有戳心窝子的感动。这部剧最初拍完是20集,后来剪成18集、16集,最后播出时是14集,看起来我们做的是减法,实际上赢得的是加分,这也许就是创作的辩证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