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丹青不负少年头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鉴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政协报 余辉 参加讨论


    
    故宫博物院的午门展厅最近一段时间又排起了长队,这一次,是因为北宋时期一名十七八岁少年的天才之作———《千里江山图》。
    此次展览,故宫博物院以《千里江山图》扛鼎,又从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和中国美术馆借展,力图全面地呈现青绿山水画的演变历程。但是,关于王希孟、关于《千里江山图》,千百年来,传闻颇多,一直以来,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
    本刊特别邀请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与读者同赏经典,品鉴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北宋画学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绢本青绿,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是故宫博物院“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里最重要的铭心绝品。这就不得不提及宋徽宗开办的皇家绘画学校——画学,王希孟就是这所学校的硕果之一。
    北宋有过三次兴学的高潮,每一次都与当朝宰相密切相关。第一次是范仲淹的庆历兴学;第二次是王安石的熙宁、元丰兴学;第三次是蔡京的崇宁兴学,一方面大肆实行文化专制,另一方面大力培植文化、艺术人才。北宋画学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宋徽宗管理艺术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前瞻性。为了提高未来翰林图画院画家们的艺术功力,建立了画学,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很有见地的文化功业。在当时,与画学一起开办的还有书学、算学、医学等,时称“四学”,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崇宁三年(1104年),在蔡京的大力迎合下,宋徽宗创建了画学,隶属国子监,大观四年(1110年),由翰林图画院统领。入学者所学的绘画科目为佛道、人物、山水、花竹、鸟兽、屋木等,力求造就出一批画艺广博、写实力超群的御用画家。画学机构还十分重视提高学子们的文化素养,向他们教授有关上古史、文字学和音韵学等方面课程。
    为了提高诸生的绘画技艺和构思能力,徽宗亲自出题招考取士,往往以诗句为题要求学子们曲尽其意、遐想无限。特别是“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宋史·选举志三》)。
    如画“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赢家的构思是画汉代历史故事“苏武牧羊”,画中的苏武正在暇寐。徽宗排斥那种平铺直叙、图解式的绘画构思,这推动了宫廷画家提高文化修养、工于巧思的创作风气。
    “天才”王希孟
    王希孟曾经是这个画学中的一员,《千里江山图》卷是他存世的唯一之作。该图卷尾有蔡京的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可推知王希孟生于1096年。不过,画学本应向翰林图画院输送人才,王希孟却未能如愿,很可能是未能通过入院考试关,故不得不改行应召去中央文书库管理税务档案。
    他如果要想改变命运的话,只有屡屡作画通过蔡京呈献,才能引起徽宗的关注,但他多次所献之图,均尚欠工致。徽宗见王希孟如此执着且有慧根,乃可造就之材,于是亲自教授。在1112年底至1113年初,不到十八岁的王希孟力戒欠工致之弊,绘成是图,宋徽宗颇为嘉许,将是图赏赐给了蔡京。于是才有了蔡京的题跋,使今人得知王希孟极为简略的身世。据清初宋荦在《论画绝句》所云,王希孟夭亡于二十岁出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恭绘成如此高头大卷,可见用功之勤,耗尽了他的心血,小画家对自然山川的挚爱之情化作数丈余丹青,一切尽在无声之中。
    画中一座座突兀的高山大岭伫立在大江大湖边,山势雄秀,群峰簇拥主峰,据考证,类似这样的地质地貌,极可能是赣北鄱阳湖与庐山。全图系传统的散点透视,群山均非概念化的排列,经过总体把握和周密布局,由七大组群山组成,像是某个具体地域的山势作横向展开,重现七次,每组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如同一座座山岛矗立在江边湖畔,形成互有联系的“岛链”。这种观察、组合群山的方式与画家在江南的生活体验有关。卷首第一组为序曲,该组和第二组之间以小桥相接,第三组和第四组之间以长桥相连,最高的主峰似庐山汉阳峰在第五组,拔地而起,成全卷的高潮。最后一组如同音乐的尾声,节奏感十分鲜明。每一组群山不是作简单循环,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如变换山体造型、增换瀑布和溪流以及建筑群,如同乐曲中的“变奏”。
    全卷系大青绿山水,主要用石青石绿,淡色渲染高空和水面,在山脚和半空露出绢本的底色,顿显晨光灿烂之感,全幅构图景象开阔,取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其构图向左右横向展开全景式大山大水,气势宏大。每个段落都将主峰和诸多辅峰组合起来。画家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与鄱阳湖苍茫的水势和曲折的湾流融合为一体,纵览全图:群山涌动,恰似苍龙滚地;江河流淌,犹如平镜映天。图中的台榭楼阁和桥亭、村落、寺观等建筑类型以及船舶等均十分丰富,与自然山川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视觉重点,如长桥卧波、松峦书院、山坞楼观、松涛藏扉、柳浪渔家、高台望月、临溪草阁、平沙泊舟等。人物的活动大多围绕着水面展开,以白粉点缀,颇为鲜明,如平江待渡、亭桥观流、轻舟荡漾、江上渔隐等等。表现了北宋画家郭熙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
    “孟诗”之典
    按照徽宗招考画家入翰林图画院的惯例,通常要以唐诗来命题作画,根据《千里江山图》卷的总体气势和诸多细节,查遍北宋以前吟咏庐山的诗词,与该卷画意最接近的是唐代孟浩然(689年-740年)的五言诗《彭蠡湖中望庐山》。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黮容霁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鄱阳湖古称彭蠡湖,这是孟浩然于736年出差扬州途经鄱阳湖时的晚年之作,当时他在张九龄的幕府里。画家不是单纯地图解孟诗,在画中的“太虚”里激昂出“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的“峥嵘”气度,也铺写了一片在“天风”下“渺漫平湖”的鄱阳大泽,高山平湖在造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露出画家立足于湖畔仰观“匡阜”的角度,十分切合诗意。
    该诗是从晚间的“月晕”写到“曙空”“香炉初上日”。诗中有色彩:“黯黮容霁色,峥嵘当曙空”,画家为明亮的“霁色”和暖暖的“曙空”做足了功夫,青绿山水的色谱最适合铺染“霁色”,青色染足了高耸着的山峰,以显“黯黮”和“峥嵘”;用花青通卷淡染天空,在天际边通卷留空,露出一道暖黄的绢色,恰似曙光初映。图中所绘时节极为细腻,宿雨晨霁,“香炉初上日”,昨晚的雨水汇成流溪,加快了水磨的运转,一条条“瀑水喷成虹”。
    画中的人们在清晨开始忙碌了,如诗中所云:“挂席候明发”,有船已经扬起席帆,还有洒扫庭除的童子、驾舟赶船的乘客、下山赶集的樵夫、上山远行的驼队等等。早起的隐士们则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悠闲之态:溪堂客话、桥亭临流、空斋独坐、会友观瀑……表达了诗人羡慕庐山高士的隐居生活:“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孟浩然十分崇敬曾隐居于此的东汉隐士尚长和东晋高僧恵远等:“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这是一个十七八岁少年的初作,在他之后,几乎没有一件青绿山水画的气势达到如此不凡的境界,画家在技法上提高了青绿用色的鲜亮度,对元明画家作青绿山水起到了十分重要典范作用。该图为历代画界所重,为乾隆皇帝《石渠宝笈·初编》著录,1922年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盗走该图,抗战胜利后失踪,解放初在北京的文物市场露面,被古董商移交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1953年拨交故宫博物院,结束了它的历险生涯,在武英殿书画馆安然地展示于天下。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