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央视推出《中国戏曲大会》:观众发现自己原来也很喜欢戏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周思明 参加讨论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央视近年推出一系列综艺文化节目,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冷知识转化成公众关注、参与的热话题,在收视和社会影响力方面实现双赢。这些颇具文化含量的综艺节目,不仅斩获可观的收视率和口碑,更唤起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时下,正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的《中国戏曲大会》可以说是这类文化节目的最新探索。
    “让所有懂戏和不懂戏的人都能喜欢”是制作《中国戏曲大会》的初衷。为了打造好这台全民共赏戏曲节目,《中国戏曲大会》专家团历时半年,出题近600道,题型丰富多样,尤其戏曲专业类题目只占六成,有将近四成是泛文化题目。出题形式根据戏曲特点增加视听题、辨识题、剧目题等。此次大会题目涵盖范围广泛,涉及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彝族和景颇族等很多少数民族;囊括台湾歌仔戏、香港流行的粤剧、东南沿海流行的闽剧和高甲戏等官方记载的地方剧种70多个,跨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为让观众感受到浓厚戏曲氛围,进入特定戏曲情景,大会在舞台设计上融入大量戏曲及传统文化元素,如折扇、祥云、点翠、天女散花等。值得一提的是,表演题是由优秀青年演员现场展示传统剧目的精华片段,例如《花田错》里的搓麻绳、《锁麟囊》里的找球、《御碑亭》里的滑步,还有“踩跷”、“铁门坎儿”、“摔叉”、“矮子功”……一连7天上演了数不胜数的“戏曲绝活儿”,让观众大饱眼福和耳福。参与现场活动的有中外选手,包括高校学生、戏曲领域从业者、戏迷等。出人意料的是,早在筹备阶段就踊跃报名的选手并非以“念旧”的中老年人为主,大多是“85后”,可以说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甚至还有几岁的小孩。
    置身商业时代,一些人对慢节奏的传统戏曲艺术失去欣赏的耐心和兴趣,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戏曲,或者说“看不懂”戏曲。有鉴于此,《中国戏曲大会》有意将受众认为太专业的东西普及化。从出题思维角度,有专家在对内容保密的前提下举例:“比如说《白蛇传》,白娘子在端午节一喝雄黄酒就现形了,怎么回事?我们特意为这个把雄黄酒的分子式调出来了。这是其中一个思路。”事实上,百姓生活中有很多俗语都源于戏曲,但并非人人皆知个中堂奥。节目中的一些题目也对此有所涉及。而除了介绍戏曲本体知识外,节目中还加入不少与戏曲相关的文史类题目。很多历史悠久的民间传说、文化故事,由专家学者给予重点阐释。像人们熟悉的岳母刺字、文天祥抗元、史可法守扬州等,都通过戏曲让人们了解这些生动传奇的中国故事。为了达到解疑释惑的目的,节目还引用现代语言、现代人思维将传统戏曲艺术介绍给青少年受众。除了希望懂戏的人关注这档节目,也让那些不懂戏的人通过该节目了解戏曲。很多观众发现自己原来也很喜欢戏曲。
    实践表明,一个人是否从小学习过戏曲,与其将来能否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不无关系。让孩子学习一点戏曲知识,乃至参加一些戏曲表演,不是仅限于培养文艺专才,而是要赋予他们一种社会技能。所以,学习和领受中国戏曲知识,甚至参与相关表演活动,可以获得一种自我表现的能力——儿童身上具有从事艺术活动的天生倾向和能力,儿童的艺术活动直接表现了儿童生命需求。经过学习和表演,孩子能切身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剧中人物命运的起浮跌宕给儿童带来丰富的体验。在此意义上,《中国戏曲大会》的推出,值得点赞。 (周思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