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从电影《闪光少女》看——青春片主流化的突围与困境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郑焕钊 参加讨论


    青春类型电影的主流化之路,需要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主流观众的文化心态,寻找青春叙事的新形态、新青年价值观与主流观众情感融合的代入机制和表达策略,否则“叫好而不叫座”终将无法推动青春电影真正的类型转型。
    
    《闪光少女》被誉为青春片的转型。它摆脱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代表的青春片惯用套路,独特的影像风格、节奏悦听的音乐、二次元的叙事逻辑和形象塑造,呈现年轻群体追求自我、理想和信仰的热血燃情。然而,如此“中二”和“燃”的题材,却与同时段热映的《悟空传》命运迥异,迄今6000多万的票房成绩说明这种独特的青春形态并没有获得市场的成功。《闪光少女》在类型创作上的文化突围,与其叫好不叫座的命运,凸显青春片主流化的突围意义与产业困境。
    尽管是以鲍鲸鲸自身的某些过去时态的经历为基础进行剧本创作,《闪光少女》整体表现出来的青春进行时态却与以往青春电影的怀旧的过去时态大异其趣。故事以陈惊向师兄王文表达爱慕,试图通过向王文证明扬琴与钢琴同等的地位,以此获得王文的认可进而收获爱情,但在证明扬琴价值之后,非但没有收获爱情,反而因为年轻人群对民乐接触不多,使民乐专业陷入被取消的生存困境,因而叙事转向民乐与西洋乐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展开的竞争。在西洋乐挤压下民乐的创新、包容和自信;在这一过程中,以502宿舍为代表的二次元群体,他们对民乐和传统文化的专注和投入、他们在不受理解的孤独中奋斗和自强的正面形象;“2.5次元民乐队”所表达的二次元群体与现实的三次元人群的破壁与理解;以及“萤火虫”的闪光所象征的微弱个体展现自我、燃烧自我的精神价值等,共同构成这部电影积极的、青春的主题内涵。年轻个体懵懂、孤独和成长的心态和二次元的破壁,形成这部电影青春进行时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使其不同于近年来以“怀旧”和“爱情”为内核的青春电影。
    这种突围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并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商业青春类型片主流化转向的叙事可能和价值取向。青春影像和青春文学历来是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处于最暧昧位置的存在。一方面,青春影像和青春文学总是力图要表达年轻群体的亚文化: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反叛和颠覆,成为年轻人追求自我身份、表达个性最重要的意义建构方式。另一方面,主流文化从不放弃对青春文化的收编,因其影像的年轻群体的价值取向对国家主流价值的意义深远,主流文化总是力图将主流价值渗透到青春文化的内在表达。因而在主流文化与青春文学之间充满张力,两者相互间的价值渗透、话语建构和叙事表达就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随着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益重视,以及国家层面上对文艺与核心价值观关系认识的深入和重视,商业青春类型片的主流化必然成为今后中国电影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闪光少女》的文化突围和类型转型,就显示出它所具有的重要的坐标意义。首先,它是本土第一部正面呈现二次元群体,并将二次元群体向三次元人群的次元破壁与寻求理解作为表达主题的电影。尽管电影对二次元群体的表达有些夸张,但它既能与这部电影的二次元风格相适应,也符合一般大众眼中的二次元印象,由此夸张对立所建立的正面形象,在电影中通过她们的家长和音乐厅中小孩家长由轻视到认同的转变,产生了一种网络时代年轻群体与社会之间进行情感缝合的效果,呈现了一种新的青春叙事的可能性。其次,“二次元拯救民乐”的价值逻辑表达了当代青年的文化新思维。与《百鸟朝凤》那种以音乐呈现的中西文化的剑拔弩张式的对立与情绪决绝不同,《闪光少女》以一种青年人不服输的心态,在一个公平的平台上去竞争,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与互赢。年轻群体对以民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显示出不同于主流社会的新的文化逻辑,蕴含着自信的新青年文化价值观。
    《闪光少女》的票房失利,在于其“进行时态的青春”与“二次元群体破壁”与主流受众的错位。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离不开“怀旧”与“爱情”,这种以残酷的爱情为表现主体的校园青春怀旧片,“乃是一个充满焦虑,而又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种焦虑的时代的浪漫幻想”,它是那些“对未来无所用心也无能为力”的人们试图“用爱情和青春的狂想来填补价值空白的‘神话’故事”。它虽然俗套和狗血,却能受到“70后”、“80后”女性的热捧,成为未曾老去却开始怀旧的人们最好的情感载体。对更年轻的“90后”、“00后”来说,青春校园爱情片也因其情绪的强烈强化了他们在平淡生活中追求刺激的心态,因而具有较大的观影人群。相比之下,《闪光少女》的进行时态失却了让更广泛人群代入的情感基点,而其力图让大众了解二次元群体的夸张表达又难以讨好二次元群体,因而两面不讨好,失去了与主流观众会面的机会,从而也就悖论性地背离了其电影文化价值实现的目的:这种正面形象的“破壁”之旅,终究难以捕获大众心理。
    这就意味着,我们这个时代青春类型电影的主流化之路,需要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主流观众的文化心态,寻找青春叙事的新形态、新青年价值观与主流观众情感融合的代入机制和表达策略,否则“叫好而不叫座”终将无法推动青春电影真正的类型转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