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引起热议,在于缝合了女性焦虑的各种话题
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 电视剧 《我的前半生》 给出的答案是:去找一个贺涵吧。这显然不令人满意。 当琼瑶笔下那些不食人间烟火、只为爱情而活的古典浪漫主义的深情女子稍显过时,亦舒小说影视改编的“支线”却应时启动了。相较之下,她笔下那些独立坚强、富有个性的都市女郎显然更合时宜。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我的前半生》将于明天收官,收视走高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全民热议,涉及的话题如此丰富,早已溢出了电视剧的范畴,而成为一个社会现象。 任何一部文艺作品的流行,都是社会心理的反映。从鲁迅的 《伤逝》 开始,三个“子君”,跨度超过70年。70年间,我们对于女性的认识,究竟进步了多少? 本期文艺百家,尝试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一问题展开争鸣与探讨。 ———编者的话 电视剧 《我的前半生》将于明天收官,收视走高的同时,也引发了全民热议。尤其是该剧对于女性自强的解读与表现,更是导致了巨大的争议。从鲁迅的 《伤逝》开始,三个“子君”,跨度超过70年。而我们对于女性的认识,进步了吗? 《我的前半生》引起热议,在于缝合了女性焦虑的各种话题 韩思琪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海报本报资料图片 根据亦舒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火了,这不仅仅是因为表演精彩、制作精良,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投射出的都市景观和现代人的生存焦虑。 亦舒原著一个丛林童话的故事 亦舒本人钟爱小说《伤逝》,而化用了其主角之名的小说 《我的前半生》显然是在向作者鲁迅致敬。1923年鲁迅清醒地看到《玩偶之家》作为现代女性独立宣言暗含的重重问题,提出了“女性出走后会怎样”的质问,如果不能经济独立,娜拉出走以后也不过两种结局:一是回来,一是饿死。继而他创作了小说《伤逝》,讲述了子君和涓生冲破传统家庭阻碍、从自由恋爱到婚姻破裂的故事。子君的悲惨命运让鲁迅极富先见性地指出:妇女要解放,需用“剧烈的战斗”去争取经济权。 50余年后,亦舒改写了这个悲剧:在家养尊处优的太太子君,毫无准备遭丈夫涓生抛弃,婚姻的失败,让她不得不坚强,变得更美丽,有了事业,并最终遇见一个更值得爱的男人翟君。这是亦舒对“娜拉们”的悲悯,她相信她们在人生沉浮中,终能有所进,得所求。 但从鲁迅到亦舒,一个不变的精神内核是:万事万物皆不可靠,只有靠自己争取回来的,才是牢不可破的。不愿意做女打字员、只想做“女结婚员”的太太们,依赖别人太久,一朝被抛弃就会失去一切,唯有时刻怀有不成为他人附属物的危机感,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也是亦舒一直以来的信条,她相信“命运不允许女性太过逸乐满足,总设法叫她们哀痛,不是婚姻不幸,就是环境欠佳,数来数去,总有不顺心的事,从一双漂亮但轧脚的鞋子起,到同他有缘无份,一生都很少真正开怀”。 其实,亦舒的小说仍然是一个“丛林童话”故事。子君从安乐窝中被赶出来,被抛到社会上挣生活,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一切都是丈夫带给她的,必须咬紧牙关争取属于自己的天地。到最后她终于意识到丈夫不再是她的主人、她的神,这一仗打到最后的胜利者是她。不同于琼瑶对爱情甜腻的梦境式书写,亦舒面向的是生活在物质都市的新女性,故事的背面是丛林法则的现实主义,就像子君自己也从来都清楚,丈夫和老板没有区别,“我们在老板面前,何尝不是随他搓圆扁,丈夫要我笨,我只好笨”。而子君能够“理想地结束了自己的前半生生涯”,重新找到生活的勇气,是“简直不能相信的好运气”。 子君的好运是作者赋予的,亦舒为她开了隐形的“金手指”,让子君在打发时间的兴趣班中无意找到了自己的天赋,成为合伙人,最终有了自己的事业。但到了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这种好运的来源被置换为“霸道总裁”。贺涵是电视剧新增加的角色,人物设定是人生导师加包办疑难问题,子君在低潮中遇到的所有难题都靠贺涵语录来解决,于是,我们看到这个女性逆袭的励志文本,又变成了找到一个合适的男人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的老套路。 电视剧版子君被男人成就的“独立” “我是良家妇女,自问掷地有金石之声”,小说中子君凭借这一句话,就成为了许多读者心目中“人妻”的理想模板。当看到屏幕上马伊琍戴着造型浮夸的假发、颐指气使、大呼小叫,我多少明白了“亦舒粉”对于电视剧愤怒的来源。 但这愤怒丝毫不影响《我的前半生》的收视一路飙升,成为了继《欢乐颂2》后又一部刷屏的都市情感剧。 在电视剧的人物宣传海报上,马伊琍笃定的眼神边上写着八个大字,“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可以看出剧方想走女性自立自强的路线。“女不强大天不容”似乎已经成为当下影视作品的热门标签,但女强与玛丽苏的边界却是模糊的,甚至很多影视剧只是男性特权包裹下的伪女权,所谓的“大女主”其实都是耽于情爱、被逼为强、依靠男性来成功的玛丽苏。 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这个“成就女主角”的任务是由新增角色贺涵完成的。他先是一手调教了女友唐晶,让她变成咨询行业中的“贺涵第二”,与唐晶分手之后又在子君的感情和职场的蜕变中充当了教父式的角色,每句台词都在教做人。这种皮格马利翁的“养成式”设定,将子君原本应有的自立自强涂上了“被驯化”的底色。 许多原著党的愤怒也在于此。但在他们的粉丝滤镜下没能看到的是,即便是在亦舒的原作中,子君也是个始终“脱不掉金丝雀本色”的小女人,她想要的只是一点安全感。在前夫、挚友和现任间辗转,涓生走掉后还有唐晶,唐晶走掉后遇到翟君,“背后总得有座靠山”。必须有寄托,有人欣赏,她才能不寂寞。 主妇逆袭一种想象的解决途径 编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上种种改动都是故事本土化的选择,但这种选择的背后其实是切入城市生活的不同路径。亦舒属于香港,她笔下的女郎永远穿着开司米、真丝衬衫、卡其裤的“三件套”,精致的细节、武装到香水气味的装扮法则,搭建起的是物化的世界。而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编剧秦雯是地地道道的上海姑娘,通过分享一个上海版本的故事,将“家庭剧”的观众缝合到故事当中。 况且,对于剧方来说,原著粉本就不是他们的目标受众群体。如果说原作是一个关于如何找回勇气重新开始生活的故事,亦舒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论境遇如何,尽量姿态优雅。而讲述失婚的中年妇女如何重新立足于社会的电视剧 《我的前半生》,是一个关于“重启困境”的故事,更是一个“哀乐中年”的故事。 主妇的逆袭是电视剧 《我的前半生》的骨架,信奉“家庭就是全部”的全职太太突遭婚变,单亲妈妈如何重头开始奋斗? 剧本的改编将原本的都市女性涂改成绝望的中年主妇,剧方想要抓住的是观众的痛点———中年危机的焦虑。 一方面,在当代社会生存压力巨大,犯错的成本极高,每个人唯恐行差踏错。尤其对于被认为“可以不努力”、“大不了就嫁人”的女性来说,如果一直把人生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旦生活发生震荡便很难翻身。如同波伏娃所说:“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不论在成年还是小时候,他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通常为时过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另一方面,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主妇的家庭劳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却变成“应该做的”。城市职业女性更是处在家庭与职业的拉扯中,不仅有繁忙的社会工作还有繁重的家庭劳动。 以上种种或许正是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火爆背后的心理动因。好的作品不一定非要截取现实的最大公约数,但大众流行的背后却是整个社会心理的投射。在这一点上,《我的前半生》提供了一种想象性的解决方式,抚慰的是众多“居于室”的女性观众们。(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 “亦舒女郎”其实也只是一种幻觉 李雒城 《我的前半生》的原著IP,出自香港作家亦舒的同名小说。但此剧的别名,却实在该叫《如何拒做亦舒女郎的100种方法》。熟读亦舒的读者都知道一个细节:女主角们对于不上班的渴望是去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做无国界医生,怎可能如罗子君这般拿“角膜”当“脚膜”,还自认幽默可爱? 话又说回来———什么是真正的亦舒女郎?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是真要回答,却总有点张口结舌。 我们说金庸女郎、琼瑶女郎,指的都是该作者指定/捧红的女演员,可以相对完美还原笔下的佳人。然而亦舒女郎,从来只存在于她的笔下,从未在一个三次元的佳人身上完美附体。在《我的前半生》之前,亦舒小说已经多年没有被大手笔影视化。上世纪80年代末《玫瑰的故事》《朝花夕拾》,再到《喜宝》《流金岁月》《胭脂》,从影片本身都谈不上什么艺术成就,票房也不佳。 为什么亦舒女郎演不好也没法演?首先在于其故事缺乏强情节支撑。说亦舒小说情节不够,可能粉丝要不服。亦舒的小说一向题材多变。有伪科幻的《紫微愿》,有影视时尚圈背景的《圆舞》《她比烟花寂寞》,连华人劳工这等大题材都有尝试如《纵横四海》。据说金庸曾指亦舒“不懂写剧情小说,只懂写自己”,于是她发狠写了《喜宝》。 但题材多变,和强情节是两回事。整体看亦舒作品集,一本大概十二三万字,起承转合间还要讲金句显见识,且要求处事漂亮维持身段,自然不肯大洒狗血。改编成影视剧,情节天然张力不够“劲”。剧版《我的前半生》为加强剧情冲突,安排若干极品亲戚来拖累女主,女主对外泼妇对内含泪,作为情感剧,很容易让观众看得感同身受———谁家还没几个糟心亲戚呢。然而这就已经和亦舒作品的精神气质大相径庭。 文字魅力强的小说,最容易落入的陷阱就是大量照搬原文。如许鞍华拍《倾城之恋》、杨凡拍《玫瑰的故事》,都是太尊重原作,刻板还原台词旁白,反而失之于灵动,谈不上好的影视转化样本。 况且,亦舒的主线好故事,并没有那么多。最早100本已经讲完了,剩下200来本都是重复。除非碰上一个品味不同却绝不差的大胆导演,断难完美还原。 影视剧里没有完美的亦舒女郎代言人,也是因为女主角人设雷同。适合的演不了,肯演的又不合适。 亦舒笔下第一美女玫瑰,在她心中头号人选是林青霞。她赞林青霞:“人家是可爱、活泼、青春、漂亮、豪放、有气质、具潜力。林青霞只是美,真要命。”其次王祖贤。最后兜兜转转倒成了活泼的张曼玉,不过得一句赞“如纯洁兔宝宝……没话说”,与她对林青霞的评价,没得比。 她欣赏的硬质才女也有真人,《我的前半生》中写徐克前妻施南生,“……一种艳光四射的感觉,吸引整个场子的目光,一身最摩登的七彩针织米觉尼衣裙,大动作,谈笑风生,与她老公堪称一对璧人。” 然则,林青霞也好,施南生也罢,都不可能来出演她笔下的女主角。 皆因亦舒女主,卖的是独立都市女性的设定,虽然金句无敌,却不需用到真正的专业技能。职场怎么攻坚?怎么不卑不亢?怎么绝地逢生? ———对不起,没有。一个合格的亦舒女郎,前80分赢在:先天够美、够才华横溢或者品位上等。后天努力不过是20分的调味料。毕竟,“美丽的女人永无困境”(还是出 自《我的前半生》)。奋斗过程中如何勤奋肯干,如何发挥专业技能,如何去克服挫折,一直是并没有太多笔墨空间去充分表现。那些金句写在小说里,白纸黑字看起来何其漂亮过瘾,但换了真人说出来试试,简直不当人话。 真正要做一个独立职业女性是什么感受? 对比一下《我的前半生》和《傲骨贤妻》,开局如此相像:衣食无忧的家庭主妇,突然经历风雨,必须靠自己一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女。 都吐槽剧版子君振作得莫名其妙,其实原作里给子君安排的振作途径也是轻描淡写。她离婚后受最大的苦,无非办公室做文员,老板要求改改文件,照格式一抄,搞定。闷得发慌去学陶艺,老师赞她好品位,立时晋升了陶艺艺术家合伙人。具体怎么奋斗?“……我也习惯晚上开会开到八点半,心痛地叫计程车过隧道,到了公寓便一碗即食面,上床睡觉。”多写几次加班也就是了。在亦舒笔下,职场只是女主发挥魅力的背景舞台。 而《傲骨贤妻》呢? 女主角艾丽西亚的反杀,是靠一桩一桩案子死磕出来的。也有失望,也会意识到正义并不如期望般到来。她学会了日夜加班,学会了使心机耍手段,学会了“性就像龙舌兰”,可以达到很多目的。 如该剧编剧所说,“在本剧开头,她扇了某个伤害她的人一巴掌;而在本剧结尾,她会被某个她伤害的人扇一巴掌。” 虽然不再那么善良无邪,但艾丽西亚最终拥有了自己联名的律师事务所,成了人们口中的“某总”,而不是“某夫人”。 同是全职主妇逆袭成独立职业女性,《傲骨贤妻》 以人性丰富的明暗交错站在了顶峰,亦舒的作品则以独立女性人设和漂亮金句站在了山中间。 而亦舒女郎难以影视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越来越发现,关于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至今没有答案。 流行小说的毛病,是把为人在世可能遇到的一切复杂难题,都给与一个看似简单、明确的解决捷径,干脆利落掷地有声,却损失了增量的空间,以及深沉的丰富性。亦舒比之琼瑶,其实一样是一种单思维模式的贩卖,只不过更隐蔽,也就更高级。琼瑶派是把万事归结为“真爱战胜一切”,而亦舒则是“宣言”一出,百毒不侵。故看多了亦舒难免有错觉:女人一独立,就自然而然获得一切礼物,尊严、财富与真爱。 真的吗? 从《玩偶之家》到《伤逝》,从亦舒写于1982年的 《我的前半生》到2017年的剧版《我的前半生》,一直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今天,成为独立职业女性看起来是个漂亮选项。但成就高如谢丽尔·桑德伯格,仍在她的名作《向前一步》 中写道:“女性之所以没有跻身领导层,更多是出于内在的恐惧与不自信。”成为职业女性,仅仅是让女人获得了进场的筹码,是个开始。追求自省与自我升级,从来就是带着未愈的旧伤,面不改色上路。 所以,亦舒女郎? 随便看看就好。(作者为文艺评论人) 《我的前半生》的编剧和导演对“主妇”这个家庭角色有着很深的误解和丑化 是时候重新讨论“全职太太”的价值了 颜酱 准确来说,《我的前半生》 的编剧和导演对“全职太太”这个家庭角色有着很深的误解和丑化。看看最初几集里罗子君呈现的那个样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懒做还理直气壮,没涵养低情商,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买买买和防“小三”之上。 而亦舒笔下的子君,是可以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家庭全职太太的范本的。她几乎尽到了一个太太应尽的全部职责: “家里大大小小的事从不要涓生担心,他只需要拿家用回来,要什么有什么,买房子装修他从来没操过心,都由我来奔波,到外地旅行,飞机票行李一应由我负责,孩子找名校,他父母生日摆寿宴,也都由我策划,我做错了什么?” 是的,尽管原著里的子君在夫妻沟通上欠缺了些,但她并无什么错,她在家庭的付出却几乎被所有人忽视,包括她的丈夫、她的儿女、她的亲生母亲,甚至包括她自己最后也开始怀疑。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类似电视剧版的罗子君这样的全职太太,她们是需要自我反思的(男人出轨的错,是显而易见的,不在讨论范围),但真实意义上的“全职太太”们所创造的价值,目前是被全社会大大低估了的。 如果说,鼓励倡导女性要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经济独立是一种时代进步的话,那么重新审视“全职太太”的价值,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首先,男人不是在养“全职太太”,他们只是家庭分工不同。 曾经有一篇热文名叫 《我的妻子没有工作,她只是一个家庭主妇》,描述了全职太太的日常生活: 从清晨便开始忙碌,做一家人的早餐,叫醒还在睡梦中的老公和孩子,然后送孩子去上学,再去菜市场买菜,有时还要去交交水电煤气费,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回家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再然后是照顾孩子用餐,饭后清洗餐具,接着检查孩子作业,最后哄孩子上床睡觉。 她是妻子、妈妈、女儿、儿媳妇、厨师、杂工、闹钟、护士……她身兼多职,且全年无休,2 4小时“随时候命”。 她不是在被男人“养”着当寄生虫,她只是没有直接给家庭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收入。如果把这些劳动全部量化,就可以发现,她所创造的经济价值是非常高的。而如果不是她愿意将自己的时间更多分配给家庭的话,她的丈夫所需要挑起的家庭负担应该会更重。 可她的老公却说她没有工作,是他在养着她。 没有工作的结果就是,全职太太们一旦婚姻破裂,就失去了经济保障。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呼吁女性要经济独立———因为我们听说了太多这样的辛酸故事。 但这样真的合理吗? 在日本,全职太太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很多公司会把男人的全部或一半工资直接汇入太太的账户,她们平时享有所得税的减免,免保费领养老金的待遇。离婚时,无论男人同意与否,都能自动得到他养老保险金的一半,还能向有过错的男人及第三者一起要求赔偿。 在加拿大,倘若男人敢鄙薄家务不肯动手,太太大可以愤然将他告上法庭,而且真的有人获得了赔偿。 在英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家务有价”。 而在我们周围,仍然有一个极大的常识空白。非常多的男性包括没有做过全职太太的女性,都不知道所谓“带孩子”、“做家务”是一项怎样的工程,这导致了外界对女性的极大苛刻和不包容。 事实上,全职太太们需要一直成长,才能做好全职太太。 一个有了孩子的全职母亲,至少一年,多至两到三年之内,她的时间是被完全占用的。难道她不想拥有私人空间吗?难道她不想像男人那样,可以在“下班”之后理直气壮地社交和休息吗? 她想,就只能学会成长,不断学习如何更好地做时间管理,如何科学提高自 己的教育理念,如何更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等等。这都需要全职太太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做好这些。 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女人活得潇洒随性,她们固然值得称赞,但那些放弃事业,扎根日常,担负家庭责任的全职太太们的付出,也应该被看见。 一个足够有爱的家庭,是能完全感激“全职太太”付出的家庭,是有一个帮助太太做家务,协助太太带孩子的老公的家庭。 一个足够进步的社会,是能完全承认“全职太太”价值,进而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保护的社会。(作者为文艺评论人)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