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百家争鸣 >

关于散文同质化现象的一点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王清辉 参加讨论


    当下散文创作似乎总难避免陷入同质化的灾区,一方面是生活的趋同,大家的成长经验生活经验越来越没有什么差异;另一方面也是源自散文内容的贫乏。城市化的进程抹平了大家经验的差异,但是由此带来的情感的困境和精神谱系的断裂,事实上成为写作者能否超越自身、获得新的创造力的关键点所在。
    说到散文创作中同质化的现象,我想,经验的特异性并不是唯一的法宝,要想打破同质化写作的迷障,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散文的整体概念。套用汪曾祺的话来说,增加了一篇新的散文,给散文这个概念带进了一点新的东西。否则,多写一篇或少写一篇;写或不写,差不多。
    随着时代和媒体的不断新变,特别是文学和传媒不断分众化的发展变化,散文日益成为参与时代精神建构最有效的文体类别。散文不仅成为最多人能够参与的大众文体,而且常常通过媒体获得充分彰显的影响力,从而成为写作中最活跃的部分。
    当下散文创作似乎总难避免陷入同质化的灾区,一方面是生活的趋同,大家的成长经验生活经验越来越没有什么差异;另一方面也是源自散文内容的贫乏。城市化的进程抹平了大家经验的差异,但是由此带来的情感的困境和精神谱系的断裂,事实上成为写作者能否超越自身、获得新的创造力的关键点所在。
    从书写的内在精神来看,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体验都是不可替代的。散文表达自己的感情、感悟和思考,这已经解决了散文写什么的问题,剩下的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散文怎么写的问题。文学作品总是携带着作家的生命密码、念想和人格,散文作品尤其如此。比如时代精神的问题,我们怎样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向。无论是直面时代文化,还是掉头追忆故乡,都逃不开对时代精神的认识问题。谢有顺说:“一个作家如能成为领风气之先的作家,他一定能率先看到时代内部可能发生的细微变化。”这同样也提醒我们,同质化写作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思考的薄弱。
    在一些特殊的散文文本中,作者对自己真实生活经验的独特思考,我们对其所在生活的不熟悉,使我们有一种探究的心理,这样的散文满足了我们对一种彼岸世界的想象,因此常常会引发读者的阅读热情。
    除此之外,对于散文创作问题的思考,我想还应包括对创作动机的反思。因为创作动机常常是认识和思考的出发点,也决定了认识和思考的方向和方法。《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采取同一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从而他们的个性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据了上风。”这正是微信公号文章最常见的手法和诉求,一样的集体心理和同质化的思考正是他们的目标所在。
    近年来,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微信公号的文章大多并不是有意为散文,但如果说要和散文相比较的话,那么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直白表达了世界观、价值观。无论是文化人格还是社会人格,在散文中都是无处遁形的。在这个价值观、审美趣味日益趋同的时代,如何重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个人经验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是广义的散文写作共同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和小说等现代文体一样,散文作为一种文体也有两个传统,而且散文的这两个传统都十分强大。一个是现代散文传统,一个是古典文章的传统,这两个传统之间还有互相打通的关系。和诗歌、小说的情形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现在的散文看起来和20世纪初的散文区别并不太大。这说明散文写作的稳定,也说明散文中抒情、议论、叙事等手法、笔调亟待更新。散文一度是参与现代汉语语言建构获得最大成功的文体,而现在,散文中依然能读到最鲜活最当下的语言。
    苏东坡说作文之法当读《礼记·檀弓》即得之,提出真正的好文章不在技巧的卖弄,而在表达的完尽。他的自我批评是:“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千里无难,及其遇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知也。”这一段话把散文的手法与长处都包含在内了:手法是不及修辞的完尽表达,长处则在行文自由、流畅。散文不是不用修辞,却无论如何不以修辞为中心。他这么说的目的一来是为了反对骈文的淫靡,二是为了追求“文以载道”,要求把每一点意思都说清说透——只有表达完尽是最高理想。
    事实上,无论是骈文还是散文,都经历了从发先声、初具形态、掀起高潮、至盛极而衰的过程。而在这些流变中,不过是对骈文式的形态美与散文式的气势美的各有偏重罢了,归根结底,还是个利用语言文字的问题。刘孟涂在《与王子卿太守论骈体书》中说:“文有骈散,如树之有枝干,草之有花萼,初无彼此之别。所可言者,一以理为宗,一以辞为主。且夫理未尝不藉乎辞,辞亦未尝外乎理,而偏胜之弊,遂至两端。始则土石同生,终乃冰炭相格,求其合而一之者,其惟通方之识,决特之才乎?”李详在《答江都王翰棻论文书》中说:“文章自六经、周秦、两汉、六代以及三唐,皆奇偶相参,错宗而成。六朝俪文色泽虽殊,其潜气内运,默默相通,与散文无异旨也。”可见,无论是骈散两派还是合途,在作文传统里,都有其一致性贯穿其中。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散文天然是对语言文字要求苛刻的文体。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最初的意思大概是当时传播手段简单,纸笔尚未普遍应用,要求语言要合于韵律,以方便记忆;发展到后来,要能“行远”的文章,不仅有修辞方面的要求,还有文章内容方面的要求,甚而包含了全部的优秀作文之法。因文章总要能普遍地表述事件,传达感情,势必常趋于使用最易于表达的语言作为工具。
    因此,说到散文创作中同质化的现象,我想,经验的特异性并不是惟一的法宝,要想打破同质化写作的迷障,最重要的是要更新散文的整体概念。套用汪曾祺的话来说,增加了一篇新的散文,给散文这个概念带进了一点新的东西。否则,多写一篇或少写一篇,写或不写,差不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