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葛亮创作谈:关于“器皿”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上海文学》 葛亮 参加讨论


    少年时,在外公家里见过一只罐子。外公家里有许多旧物,见于日常。记得的,有一只锡制的茶叶盒,上面雕刻游龙戏凤,久了,泛了暗沉的颜色。外公说是以前经商时,一个南洋商人的赠与。如今还在用着,春天搁进去明前的龙井茶,到中秋泡出来还是一杯新绿。还有一只叵罗,黄铜丝编成的,十分精致。里头放着各种针头线脑。这是外婆的陪嫁。以往的大户人家,重女红的培养。这叵罗说是明末的物件,一代代下来。奇的是,叵罗上镌着“耕读传家”四个字,是训示男子的。怕是当时对出阁的要求,除了尽自己的本分,还要作好男人的督导。但我外婆是读新书的大学生,志不在此,这叵罗没有碰过。倒是到母亲一代,要学工学农。从学校出来,我舅舅学的钳工,往后的几十年因这特长有许多的奇遇。三姨学的针灸,后来下乡时候,走街串巷给人做赤脚医生。人生得美,给村民叫“西施郎中”。母亲是长女,那年高二,担起了照顾一家人的责任。她学了裁缝,会给弟妹做衫裤,会拆了劳保手套织线衣。这只叵罗,便被她翻出来,用上了。如今年纪大了,一见这叵罗还会念叨,像是说起故人。
    罐子,却没有来处。陶制的,上了黑釉,搁在西屋里不起眼的位置。因为这屋子本光线不好,就融进了灰扑扑的背景中去。记得我长大后,家里人夏天尚有晒霉的习惯。外公的线装书,一字排开。太奶奶的毛氅,从老樟木箱子里拿出来,有呛人的味道。全家都在忙活,那时有个小辈的远亲住在家里,也来帮忙。不知怎的将那只罐子捧了出来,对外婆说,舅母,这个坛子腌咸菜蛮好。一向和蔼的外婆听了,当时就变了色,厉声说,小孩子怎么乱说话。然后将罐子夺过来,毕恭毕敬地放回原处。低着头默念了一会,才离开。这一幕于我印象太深刻。或许是这仪式感稀释了好奇心,让我敬畏。竟从未想过打开那罐子看一看。
    后来写一个长篇,是关于上世纪的家族故事。寡言的外公,有一天交給我一卷旧俄的货币,叫“羌帖”。是他少年时代搜集的,装在一个哈德门的铝烟壳里。如今,在自己家,仍可见母亲将各种证件、杂物整齐地归拢在了各种糕饼盒子里。那个时代走来的人,总是对各种器皿有着不寻常的感情,爱惜、甚而眷恋,不忍丢弃。这里头埋藏的东西,怕是也说不清。
    回到这小说中来,小易的“易”字,是借着器皿,实现了生命的转换与归来。在将近半个世纪后,如同魅影,回到了人间。回来的,还有被封存的历史。渗入了日常,成为了可与当下交换的细节。
    中国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人又说,调和鼎鼐。这其中的意义,在于饮食,但也是因器皿才可实现。一匙鲜。器皿里,装着侉叔与小易各有的一段过往。他们唯一的共性,在于劳作,在于一点执着与寄托。在漫长的相处与短暂的相认后,终成就彼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