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生活的规律,发现更深刻的人性,指示生活的价值依归,从更高的视角呈现生活秩序,为人们提供教益,这是文艺的当然使命,责无旁贷。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句平实而又朴素的话,然而却值得深入体会。 观看我们今天的文艺创作,作品的数量不可谓不丰富不繁荣、队伍不可谓不壮大不发展、景象不可谓不时时更新,但总是让人在目不暇接的时候心中又感觉缺少了什么。文艺就应该是我们今天的这个样子吗?这是我们理想的文艺吗?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无法自信满满,甚至会若有所失。其实,一个共识是,这个时代文艺创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浮躁。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多样与繁荣,一方面是喧嚣之下的忧患日深。 反映生活的万象,也许我们的文艺做到了,但是对生活透视的力量我们还欠缺;生活的奇谲变化、人性的摇曳迷离在作品中得到了呈现,但作品背后那个作家主体的伟大人格和浩然正气却难以寻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有了,但亦此亦彼、是非不辨的模糊性却多了;从起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到起点的反复性、回环性有了,但前进的方向却迷惑了。文艺不能让人们越来越模棱两可、感觉到前路茫茫,文艺不能让人越来越空虚、丧失信心、一片惘然。 发现生活的规律,发现更深刻的人性,指示生活的价值依归,从更高的视角呈现生活秩序,为人们提供教益,这是文艺的当然使命,责无旁贷。“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但又不能用说教的方式、耳提面命进行。中国古人说过,知识分子要“为生民立命”。文艺“为生民立命”,是要通过对生活的深度思考、通过对人生的表现,使人们在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中获得真善美的领悟,这样才能使人们走向有意义的人生,伴随着生命成长和生活发展获得坚定的信念。是的,文艺要在不同的时代回答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立身之本和人生使命,什么是我们心目中的崇高信仰,还要帮助人们识别假恶丑,克服心中的迷乱,帮助人民认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而这些品质的获得,不是靠记录、呈现、新闻转录、镜子式的反映就能达到的,它需要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才能获得。 文艺不能只有被表现对象的力量,还应该有表现者的主体力量。“作者之死”的说法,似是而非,不足为凭,因为任何作品都无法藏匿作者的存在,“感情的零度”不过是一种叙述策略,而很难成为文本事实。无处不在的主体力量,或者说表现者的主体力量体现为作家艺术家对生活的严正态度、对历史的负责的态度、对未来趋势的敏感发现和准确预判上。当然,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但是,当前一种迷惑人的做法是,有些人却把反着讲、对着讲、颠倒讲当作是创新或创造。当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时,广大读者当然疑问,难道创新就是翻烧饼,创新就是简单的背叛和否定? 那么,如何理解艺术的创造性劳动呢? 首先是艺术作品思想的创造性。鲁迅在肯定《红楼梦》的创新性价值的时候,首先说的是“传统的思想”被“打破”了。如果《红楼梦》没有思想的深刻性,它就不会成为文学经典,《红楼梦》所拥有的博大精深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文学爱好者,而且也成为后世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思想资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表达的对传统的态度是,对礼教文化批判之,对诗情文化继承之、光大之,这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反映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要像曹雪芹一样有通古今之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反叛和全盘的否定。换言之,一味反叛和全盘否定是很难达到深刻的,也不能体现思想创造的性质。不管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现实生活,目前的虚无主义流行,实际就是作家艺术家思力薄弱的证明,是思想上缺乏创造性劳动的结果,试图通过翻烧饼完成创新,这是一种懒汉式的思想。这类作品极少思想养料,极少真情实感,人们之所以称这类少数作品是文化垃圾,原因就在于此。如果我们任这样的创作思潮泛滥下去,或者对这样的创作不批评不制止,那么通过文艺“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其次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创新。艺术的形式问题,向来不是独立的,因为它是一定思想内容的形式。作家艺术家理解生活的方式和对生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着艺术的方式和形式。而我们如果不因袭前人,不陷落于传统的窠臼,就必须深入生活,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所以认为自己饱读诗书就可以睥睨一切,认为自己的学历甚高就可以故步自封,如此用“耍才子气”的方式对待艺术创造都将误解艺术创造性劳动的性质。生活之树常青,传统的形式不够用了,经典中的性格类型也难以表现我们生活中的人物。所以,没有创造性是不能表现我们的时代的。作家艺术家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没有创造性的劳动,很难为人们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艺术给人的力量,或者艺术获得力量,不是来自于某一个高高在上的、先验的信仰或概念,也不是来自于对人性的固定理解和永恒定义,而是来自于对发展与变化着的生活的深入观察、探索和发现,在比较中发现,在揣摩中探索。因此,任何对西方或者某种前卫观念的借用和利用,都是只可能博得一时的喝彩,而无法保证艺术作品永久的魅力。 再次,艺术的创造性劳动,表现在对历史所积累的一切成果的继承和超越上。研习传统是不可缺少的,但继承是为了创新。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对文艺的创新性要求。目前,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能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就是缺乏在传统基础上的超越意识。看着似曾相识,看着是国外某个或某类作品或流派的翻版,或者把复古当作是创新等,都极大地损伤了我们文化创造的品格,也难以塑造真正文化大国的形象,难以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值得指出的是,当代作家艺术家既具有空前的创造优势,但也有难以逾越的高度。高度是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需要用百倍的勇气打进去,也需要百倍的力量打出来。我们的很多作家艺术家还行走在这条路上,需要继往开来、继续前行,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对自我与古今中外所有成果关系的清醒认识,那么我们的创造性将难以达到自觉的高度。没有自觉,但有自我炒作和自我吹嘘,一旦形成风气,更会远离创造,更会脱离时代和人民,从而自我麻痹、自我边缘化、自我小丑化,最终失去文化创造必须具有创造性的品格要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