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展现当代儿童精神风貌——我看音乐儿童剧《田梦儿》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李若君 参加讨论


    田梦儿的故事源于连续两届举行的江苏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两百个孩子的感人事迹,激发了编剧薛梅的创作灵感,音乐儿童剧《田梦儿》应运而生。这部作品不仅弘扬了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更为孩子们谱写了一曲梦想之歌、正气之歌、成长之歌。
    现实题材不好写,但孩子们却喜欢看。看到舞台上的故事和人物是自己熟悉的、亲切的,会让小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样的作品可以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观众席里的孩子和台上的角色可以同呼吸、共命运。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最有力量,最有现实意义和时代感,这也是作者坚持现实题材创作的最大动力。
    给今天的孩子们写戏,不仅要脚踏实地深入生活,写出能吸引他们的故事,还要考虑今天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为故事赋予今天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擅长歌词创作,喜欢用音乐儿童剧、用歌舞演故事的形式演绎现实题材,也成了作者鲜明的个人化风格。
    除了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作者还把高尚的情感、昂扬的立意和宏大的主题寓于丰富多彩、激烈跌宕的矛盾冲突中,寓于好玩好看的游戏场面中,并上升为艺术审美的层次,让作品具有了思想性、娱乐性和艺术性。
    比如“同桌”一场戏,作者描写了一群当代独生子女极度渴望友谊、渴望找到同桌的心情。同时又设计了主人公田梦儿初来乍到,同学们与她格格不入,故意疏远和排挤她的相关情节。田梦儿不得不孤零零面对所有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与她同桌。群体与个体,渴望与失落,狂欢与寂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热烈的友情狂欢场面背后,却凸显出孤单的田梦儿对友情的渴望——这正是这场戏的思想性所在。
    在全剧高潮段落,当田梦儿和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唤醒了爷爷模糊的记忆,同时揭晓了田梦儿是个弃婴的身世,祖孙相认,抱头痛哭。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就可以结束了,但剧情突然发生了反转。
    正当田梦儿和同学们要爷爷忘了同样被收养、但考上大学就失去音讯的姐姐,忘了那个“白眼狼”的时候,爷爷却拿出了姐姐写回家的最后一封信。原来姐姐为了报答爷爷的爱,去贵州山区支教,去帮助更多的失学和留守儿童,却不幸在一次事故中为保护学生英勇牺牲了。
    此刻,田梦儿之前对姐姐的怨恨和误解,化成了对姐姐深深的爱和无比的愧疚。姐姐把对爷爷永远也回报不完的爱,传递给了更多需要爱的人。田梦儿和同学们泪流满面,立志要继承姐姐的遗愿,把爷爷给予自己的爱,同样回报给更多需要爱的人,回报给社会,并要一起帮助爷爷回到家乡,实现重建家园的梦想。
    刹那间,孩子们像变魔术一样,拿起自己制作的道具,假定性地演绎了一场爷爷期盼的中国梦:黑的瓦,白的墙,桃花红,菜花黄,还有琅琅读书声,伴着泥土香,天地人和顺,耕读万年长……这时,这出戏的思想性、娱乐性、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我这个老观众也被深深感动了。
    《田梦儿》这部展现当代儿童风貌和时代精神的作品,一经演出就受到了观众们的强烈反响,这得益于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和“童声里的中国”少儿艺术创研基地的精心策划和鼎力支持,再加上江苏金坛华罗庚艺术团精湛的演出。大家一起心怀儿童戏剧工作的责任和使命,才有了今天丰硕的成果。
    (作者:李若君,系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名誉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