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当怪物来敲门》:以为治愈,结果致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日报 曾念群 参加讨论


    
    许多电影被打上治愈系的标签来兜售,骨子里其实是致郁因子作祟,《当怪物来敲门》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位单亲孩子成长的阵痛,面对不治之症的母亲,他每晚噩梦缠身,直到某夜附近的一棵树化作树人造访,要用三个故事交换男孩的一个故事。四个故事不论从谁嘴里讲出,对应的用意了然:谎言、信仰、存在和死亡。
    树人首先讲了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故事类似于白雪公主和她的后娘——为爱私奔的王子在民众的帮助下夺回王位,为恋人复仇。可这一切都是王子的谎言,他的后娘并没有害死他的父亲,更没有杀死他的爱人,是他自己手刃心爱,煽动民怨将女王挑落宝座,从此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代明君。树人并没有明指母亲能得治愈是个谎言,只是两可地告诉男孩,没有人永远对或者错,有些谎言就是那么美丽地存在着,要勇敢地识破它,承受它。
    第二个故事同样残酷。在奔腾的工业社会,传统而保守的药剂师遭遇新兴牧师的排挤,阻止其砍树制药,导致没人再找药剂师看病。某日牧师的两个女儿突然病倒,现代医学概不能治,绝望的牧师找到药剂师,乞求他,只要能救她的女儿,别说是砍树了,信仰都可以不要。他的请求遭到药剂师的拒绝,他的女儿第二天就死了,药剂师不是因为仇怨而拒绝治疗,而是因为牧师对信仰的动摇。
    第三个隐形人的故事,其实是男孩被无视、被欺凌的投射。母亲病重,与外婆格格不入,同学的霸凌,都让男孩希冀逃离,他希望父亲能接他去美国,然而父亲仅承诺带他过去度假。现实不能解决的冲突,只能通过幻想的形式去排遣,大个子被打进了医院,奶奶的房子被拆成废墟……当然,前两个故事也一样,都是男孩现实困境的投射。
    轮到男孩讲他的第四个故事,他却不肯讲出口,因为那既是他的柔软,也是他的黑暗——面对无力抗拒的困境,他希望一切早点结束。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面对无力回天又欲罢不能的困境,多少人都希冀早日解脱,这是不少人心头深埋的秘密,让人怎么说得出口。
    从剧本结构来说,用树人三个黑暗童话来交换男孩的一个现实故事,进而串联起男孩面对死亡和成长的主线,可谓构思机巧,也符合孩子的想象力。故事通过童话式的演绎,给影片带来了特效和魔幻元素,原本一个哀伤的现实主义题材,立马披上了魔幻大片的外衣。但问题也正在于此:男孩的故事本身体量有限,树人的世界也没有完全打开,魔幻呈现相当简陋,超现实的笔法又把现实的冲击感给稀释,最后两头都不靠。
    关于面对死亡的电影很多,《潜水钟与蝴蝶》、《遗愿清单》、《21克》、《七磅》……每一个都有其残酷的现实,但未必皆要郁结于心。死亡固然哀伤,告别也可以带来温暖。哪怕像《兔子洞》这样不愿释怀的电影,也有表演的成色让人钦佩,排毒之余,还可以提醒我们珍惜当下。
    用魔幻的童话来释解现实的痛楚,这看似《当怪物来敲门》的聪明之处,其实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所在。本片并不是一个让人解脱的电影,它的童话元素也没能带主人公逃离现实的困境,男孩就算说出“我希望这一切早点结束”的大不韪又如何?母亲迟走早走并不由他决定,除了随时要面对母亲去世的现实,还不照样要一天天默默承受死亡来临前的一切?
    也许有人要说,童话部分并非电影生造,而是派崔克·奈斯原著小说所致。我不否认原著童话超脱的精妙之处,然而文字世界和影像世界的代入感迥异,文字所能抵达的心灵柔软,视觉未必,反之亦然。电影只有找到自己的表达,才能站在原著的肩膀上眺望远方。
    目前电影呈现的问题是:生硬地塑造了一个毫不讨喜的树人,强努着用极尽魔幻的渲染讲了一堆模棱两可的大道理,然后一股脑儿塞给男孩,最后告诉他要接受现实。完全多此一举——现实本来就是要面对的,用不着以这样花里胡哨的方式来兜圈圈。影片与其向体量有限的超现实特技投诚,倒不如轻魔幻重现实,让更多现实元素释放它的代入感,引领观众来一场透彻的排毒体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