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希望用完美姿态来遇见观众”——五一档华语电影观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鲜佳 参加讨论


    >>今年五一档的内地票房为7 . 33亿元,胜于去年的6 . 6亿。一方面,让我们惊喜的是,五一档的四部国产片都得到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其兼具合格的类型规范与个体的艺术表达,题材涵盖各个层次与年龄段的观众;然而,另一方面,遗憾的是,这四部影片五一档期间的总票房加起来不抵一部好莱坞的《速度与激情8》 , 《速度与激情8》成为五一档单片票房冠军。
    >>面对这样的现状,出路只能是提升自身品质,团结起来共同发力,进行良性竞争,正如五一档四部电影的联合声明为我们做出的表率:“我们这四部电影,以及背后的所有工作人员,一起做了一个选择——携起手来,一起真诚地面对你们。我们真诚地把这四部华语电影推荐给你们,希望更多中国电影人的努力结晶,能在电影院里,用最完美的姿态来遇见观众。 ”
    今年的五一档由《喜欢你》 《记忆大师》 《拆弹专家》 《春娇救志明》四部国产片领衔,在经历了长时间进口片的挤压后,这几部有着明晰类型定位与受众导向,标准与专业化的拍摄品质,同时亦有着不少创新与独特风味的国产片,让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工业日趋成熟,电影工匠精神日渐重塑,不同于传统学院派的新一代青年电影导演作品,也正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主导之力。
    
    美食片+小妞电影升级
    《喜欢你》讲述了一个怪诞厨娘顾胜男与“霸道总裁”路晋因为美食相遇,从“讨厌你”到“喜欢你”再到“吃定你”的两性喜剧。
    虽然《喜欢你》故事整体上仍采用了惯用的“霸道总裁爱上我”的网剧/言情剧套路,情节发展就如男主角“350亿美金身家”的设置一样,是一种架空的爱情幻梦,且毫不掩饰对男权和金钱的崇拜情节等。但综合看来,它仍是一个工整甚至称得上优秀的商业电影。
    这部电影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多种电影元素与细节的搭配——就像各种原本普通的食材,经由娴熟大厨杂糅炒制,便成一份喷香大餐——将小妞电影的造梦诉求与美食电影的视听愉悦巧妙融合,剪辑师出身的导演许宏宇靠阴差阳错的巧合建立起人物关系,以出题与解题指代两性的碰撞,巧妙地把握喜剧点、逐步铺垫情感。当小妞类型遇上美食题材,当青涩周冬雨碰上雅痞金城武,再加上用精致时尚的布景、美术、色彩拍摄出的美景美食,已经足以满足一众观众的少女情怀与吃货欲望。
    不光用爱情和完美先生满足年轻女性受众的幻梦,电影也呼应了近年兴起的视觉/美食文化——譬如曾经风靡一时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实际上,在日本大众文化和电影中,这种视觉/美食文化尤其明显,如电影《海鸥食堂》 《深夜食堂》 《小森林》等。与此类流行的美食电影相似, 《喜欢你》也正是用普通小人物及温暖情感打动观众。因为这是一个男女相处一室多日却几乎连亲吻都没有的纯爱爱情,所以,食欲以及包裹在纯爱外壳里的情欲,成为一众影评人探讨的焦点。
    对《喜欢你》而言,美食不仅成为电影叙事与视觉上的双重动因,更成为影片意识形态的外裹糖衣。影片中出现的诸多“高级”的食物,比如法餐、日式料理等,都体现并满足着中产者的时尚欲望。同时,借助美食,电影讲述了一个平民以其热烈朴质的情感,拯救僵硬冷漠的上流社会的意识形态神话。跨越固化阶层的,是美食带来的人最为本能的感官食欲以及由此扩展的人际关系与情感。泡面、蛋、炒饭等“庶民美食” ,也在无形中消除男女主角的鸿沟;“一起吃饭”的设置,是阶层和解/对话的尝试;在浪漫爱情喜剧惯常的梦幻中,那为情人特制的“饭”成为蕴含了抚慰、温暖等诸多情感的理想载体。
    
    惊悚悬疑片终于上道
    惊悚悬疑类型的国产电影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探索者的陈正道,在《催眠大师》之后,再次奉上一道“烧脑”悬疑大餐《记忆大师》 。
    《记忆大师》设置了一场在记忆回旋迷宫里的迷局,电影采用了软科幻的叙事前提——人们可以选择删除或重新植入记忆/感受。作家江丰因不能忍受要和妻子张代晨离婚的苦痛而选择了删除两人相恋的记忆感受,不料在将记忆重载的过程中,他误载入了别人的两段杀人记忆。警官沈汉强和护士陈姗姗的介入,使得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影片的主体部分则是悬疑惊悚片,电影用零碎的记忆片段拼贴起复杂的情节线索,多次闪回和主观视角将观众引入迷局。正如希区柯克所言,悬疑惊悚片,正是一种最以观众为中心的影片类型。陈正道沿用了《催眠大师》的反转情节,利用观众的好奇心理,早早给观众放出一个误导烟雾弹——陈姗姗以及并不存在的“百合情杀”情节,是电影故意设置的“麦格芬” (Mac Guffin,并不存在或者不太相干的事物,却是误导观众的核心元素) 。由此,观众既被剧情牵引,又主动地参与到剧情的拼贴和架构中;直到最后时刻,真相揭示,剧情反转,让观众大呼过瘾。
    让人欣慰的是,国产片也可以完全采用电影语言讲故事,让观众直观地感知故事。这些由闪回拼凑剪辑起的片段中,人物并无太多对白,情节推动完全依靠镜头语言。多种摄影手法兼用,舞台般的场景营造,精神分析的镜像处理,空中游动的金鱼等超现实的情绪意象,都有强烈的代入感与想象力。再如影片中的黑白片段,既用以区隔现实与记忆,也用以误导观众,当观众误认陈姗姗为凶手时,电影插入了她杀人的黑白片段——这个片段本只是男主黄渤的主观猜想,却以同记忆片段一样的色彩与镜头处理出现,引导观众与男主形成认同,指认主观想象为客观真实。
    此外,电影中还有着诸多对女性现实困境的关注,譬如中国家庭中对女性的隐秘暴力(杀手犯事之因在于不忍见到母亲长年经受父亲的家庭暴力,第二次犯罪正是儿时阴影的再现) ,譬如都市女性在职业发展和家庭/生育之间的两难抉择。虽然故事所触及的只是皮毛,但导演在交织复杂的情节建构里,还能巧妙地将现实议题无缝编织入剧情之中,光是为了这份情怀,就值得为其点赞。
    电影也可窥见不少常见的美国经典电影片段, 《暖暖内含光》中删除恋人记忆, 《记忆碎片》中拼贴记忆片段,《盗梦空间》中的梦境/记忆的层叠回旋等,都可见其“学习”之底。
    
    警匪片依旧火爆
    合拍片《拆弹专家》是今年较为优秀的警匪片。故事讲述香港警队的“拆弹专家”督察章在山从潜伏于罪犯“火爆”的犯罪团队做卧底,到与其在香港红磡海底隧道打响人质与隧道的“保卫战”的英雄故事。故事兼具深厚的人道主义内核与火爆的枪战爆破场面,可称得上是港式主旋律电影的担当。
    作为一部主旋律的警匪片,电影采用了正反对立明显的双雄人物设置(二元对立是此类型惯用的模式) ,因此人物形象偏向模式化和单面化。主角拆弹专家章在山是一个体制内的英雄。他身上涵盖了几种主流的人物类型:卧底,特警,拆弹专家。这与《拆弹专家》作为香港主流大片的主题相一致:奉献自己一切去守护香港——这种责任感和庶民精神造就了香港。正是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将一个普通的警察,变成了几近超级英雄的人物。由内地演员姜武出演的反派火爆也颇为成功,他出色地勾勒出枭雄的癫狂感。然而影片的另一条线索——感情线较为薄弱,同样由内地演员宋佳出演的女主角存在感不强,角色设计被动,两人情感描述也粗浅,以至于最感人的英雄遗言“我爱你”其实对观众并无太大感染力。导演邱礼涛还拍过诸多非主流电影,因此,虽然《拆弹专家》是港式主旋律电影,而在影片的细节隙缝处,仍不时流露出邱导某种略带黑色幽默的cult趣味——比如在押送火爆弟弟的途中,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醉驾车祸;辛苦营救出的火爆弟弟于混战中在病床上来回漂移并死于乱弹;火爆被汽车撞掉一只手臂等等。但也因邱导擅长表现场面的血腥和惨烈,对正经的枪战类型片段的拍摄,更多受以往拍摄经验的影响,以致最后警匪对抗、人质逃跑的枪战戏略显混乱。
    
    港味电影风趣机智
    从2009年到2017,春娇与志明终于迎来了“八年之痒” 。他们的爱情也从怦然相遇、分分合合发展到了绕不过去的“中年危机” ——即春娇与志明系列之第三部《春娇救志明》 。
    《春娇救志明》虽然是银幕最佳的炒冷饭之作,却仍然不乏彭式喜剧的机智与趣味。彭浩翔故意插入了一些打破传统预期的类型桥段,比如故意以恐怖片小片段开场,当无数观众怀疑是否走错了影厅时,导演才开始了自己的狡黠故事。在《春娇与志明》中提到的飞碟,在此片中变成了春娇(或是在梦中)所见的滑稽科幻桥段。片尾还有一段精美的都市小双侠打怪的动画片。同时,作为系列电影的第三部,电影里自然少不了对前两部作品的互文与指涉。比如求婚歌曲中的情怀梗,都是赠予影迷们的小彩蛋。
    如果说《喜欢你》是一部完全架空的情感幻梦,那么《春娇救志明》就是一个接地气的都市男女众生相。电影提出了“女大男小”的情侣在“中年”面临的真实琐碎的人间烟火,并主要聚焦于春娇的内心疑惑: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久了之后会怎样?
    跟前作相似, 《春娇救志明》同样不以波折的剧情取胜,而是书写平淡的生活琐事,关注感情的细枝末节。故事如同“水杯风云” ,几乎谈不上剧情变化,只是细致描述出这对情侣面临着年龄差距和原生家庭影响时内心的情感变化。表面看来波澜不惊,情节之间却环环相扣,故事中,挑战两人情感的生活小事看似解决,实则是被抑制的情绪暗中慢慢积累。在两人试图修补关系的温馨背后,却是日渐加深的情感隙缝,终于在“台北地震”中达到焦虑/矛盾的顶点,春娇也由之前的怀疑发展为与志明的决裂。在她的“作”之下,是女性积累的焦虑导致最终的情感爆发。
    正如彭浩翔所说,这部电影里没有外来插足的小三,而是回到恋爱最初的问题。因此,电影的叙事任务,便是让两个本质相似的都市孩童在情感关系中找到自身,实现成长。所谓“救” ,一方面,是春娇“拯救”了志明,让这个颇具玩心的大孩子不再一味躲避问题,开始承担起成年男性应有的责任;另一方面,春娇也在“自救” ,她要面临的“对手”更多是自己——由原生家庭情感阴影引发的,在“中年危机”到来时的焦虑、猜忌与不自信。影片后段她在山坡上与父亲谈话的一场,既是与童年阴影的和解,亦是父亲引导春娇回到自身,正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
    最终,出于观众对完美结局的渴望,故事结束在一场求婚歌唱“大场面”的言情俗套中。故事看似实现了某种“圆满” ,情感终于压过了春娇的情感阴影与不安全感;志明也开始长大。然而,这种公共歌唱行为本身,也带上了志明的玩气与幼稚。因此,故事以给予主角/观众的温情抚慰冲淡了矛盾的实际解决,内里仍承认——故事可能“未讲完” 。然而,生活的戏剧性正在此,问题本就是无解或无需解决,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带着问题前行。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志明和春娇本身,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成长。
    对系列电影的续集来说,剧情不重要,让盼望已久的影迷在大银幕上重温彭式趣味才是看点。一贯延续的是影片的小聪明、小幽默以及“恶”趣味。此外,主角之外,其他人物如母亲、闺蜜、弟弟、小妈等各式人物的情感生活,折射出一幅都市情感浮生相,也让众多都市观众得以反观自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