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剧“音配像”工程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基础上,戏曲“像音像”工程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该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又从60岁以下获得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的候选演员中优中选优,遴选出第一批102名演员的127部剧目,在“十三五”期间计划共录制350部优秀戏曲剧目。自上世纪末自天津试点开始,至今已拍摄完成53部优秀剧目(其中含45部京剧和8部评剧)。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已播出38部,每周播出2部,观众超过千万人次,反响热烈。 这实在是盛世的一桩攸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明智之举,值得大大地点赞! 中华戏曲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其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理想信仰、道德追求、人文精神,标识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方面之一便是要传承发展好中华戏曲。 460多出“音配像”工程剧目,把戏曲前辈们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音”由后人配“像”,保存传统经典剧目及优秀演员的唱腔艺术,使之成为今天继承的范本和发展的基础。“像音像”工程则用最先进的现代科技录制下当代戏曲名家代表作,采取先在舞台取像、后在录音室看像录音、再由演员为自己的最佳录音配上最佳录像的方式,反复录制加工,直至达到最佳“像”(表演)与最佳“音”(唱腔)的最佳配合,留下演员与剧目的最佳记录。如果说“音配像”是为中华戏曲的优秀历史传统存照,那么“像音像”则是为中华戏曲的当今经典存像。 传承是为了发展,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真正的传承本身就蕴含着发展,传承基础上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如果说“音配像”立足于传承,“像音像”就是传承与发展兼而有之了。年逾古稀的京剧叶(盛兰)派传人叶少兰带领后辈张(君秋)派传人赵秀君等,录制“像音像”《西厢记》时就感触颇深地说:“精品不是我们自己标榜出来的。要讲究艺术的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录制出高水平的留得住、传得下去的完美的范本,既为人民留下代代相传的鉴赏精品,又为培养戏曲人才提供精品教材,也为戏曲艺术家们留下自己最美好的音像记忆。我录《西厢记》时有一句唱腔的情老是与像合不准,就反复录了20遍,终于录出了最理想、最完美的一遍。事后仔细一琢磨,我经过这20遍实践,对人物、对唱词的理解和表现都较前深化了,也多少实现了些习总书记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吧。”此言极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