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航拍中国》:凝神聚气 大美无言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刘玮马乐 参加讨论


    
    《航拍中国》海报
    何以为美?缘何爱国?纪录片《航拍中国》将这两者紧密相连。精美的画面、精彩的解说、精妙的音乐,使它像一首诗,含蓄隽永,引无数国人心潮澎湃。
    中国人的审美讲究“意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王昌龄曾提出“诗有三境”,分为“物境”“情境”“意境”。如果说《航拍中国》像一首诗,那么它已经实现了这三个境界。它的“物境”是对祖国大地壮美河山的倾力展现,“情境”是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热情讴歌,“意境”则是对华夏文明精神家园的真挚礼赞。
    纪录片《航拍中国》依托航拍技术,将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和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尽收眼底,带领观众深入自然、俯瞰大地、领略奇观。在空间维度内,该片通过调控飞行器的高度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比例尺,大地线条轮廓的延伸变幻被动态呈现,熟悉的景象变了一副模样。在高空俯视,沙漠绵延的沙陇仿若一片巨型的金色叶脉,自由地生长;气势磅礴的黄河,在陕西悠然自得地转了几个弯;庐山西海,山与水的默契配合创作出了一座浪漫的心型岛屿。山的风骨、水的柔美,大地的几何样貌、自然的神奇造物在空中被窥见。在时间维度内,纪录片四季拍摄、昼夜取景,带领观众一起欣赏大自然华丽的时装表演。黑龙江库尔滨的雾凇仿佛是冰雪童话的世界;江西婺源接天连片的油菜花,点缀了山腰上几栋青瓦白墙,俨然一副精美的水彩画;伊犁河谷的杏花迫不及待地绽放,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镜头在时间轴上跳跃,丰富变换的色彩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纵深空间构图、四季时光配色,时而苍劲雄浑,时而妙至毫巅,美已得其形。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航拍中国》实现了从“物境”到“情境”的跨越。纪录片用贯古通今的文字和平稳柔和的声线构成娓娓道来的解说,在历史遗迹和人类劳作的航拍画面之上,引导观众触景生情。例如,画面中新疆的楼兰古城、交河故城只是一些断壁残垣,带着些许沧桑悲凉。随着影像的推进,耳畔响起了这样的解说:“在我们飞行途中,还有许多失落的古城遗迹,它们曾经依水而建、彼此接力,为丝绸之路上远行的商队提供水源和补给。没有这些古城,文明和贸易不可能行走得如此之远。”简单的话语,勾起人们无数的联想,丝绸之路辉煌的历史仿佛又一次鲜活起来,一种对文明古国的骄傲和对文化积淀的自信从心底油然而生。不仅如此,《航拍中国》还描绘了当今的生活图景,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纪录片中的博鳌,高楼林立、气势恢宏,如今已成为亚洲论坛的永久举办地,而它原本只是一个宁静的小渔村。新疆石河子阳光充足,每年产出的棉花需要9000辆卡车才能装完,从高空俯视,两位棉农正在装车,他们被淹没在了白绒绒的棉花堆中,富裕的日子有了着落。社会进步、幸福忙碌的火热现实,传递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历史给人以底气,现状给人以信心。《航拍中国》通过对中国由古至今社会点滴进步的平实叙述,从文化认同到情感共鸣,情已得其真。
    “物境”让人流连忘返,“情境”令人陶醉其中,《航拍中国》以精美的画面吸引眼球,以真挚的故事触动心灵,实现了从被动地接收“美”,到主动地感受“情”。两者相互作用之下,终于从量变积累到了质变,激发了观众更为深层次的意识行为——爱国情怀。纪录片的巧妙之处在于,全篇只字未提“爱国”,却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永乐群岛的上空俯视,一片圆形的深蓝嵌入海面,仿佛是大海的瞳孔,幽深静谧。此时,耳边响起了空灵悠远的吟唱,与大海平缓的呼吸声相伴相随,仿佛扣上了你心跳的节拍。随着镜头的拉远,我们望向了远方的海洋……“面向海洋,更能感受到风的来向,一个新的时代正乘风破浪而来,海洋愈加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桥梁……”平稳和缓的语气,述说了如此振奋人心的话语,似乎从屏幕中传递出了无穷的力量。在那一刻,我们好像都感受到了大海的拥抱,感受到了祖国美好的未来,一股抵挡不住的爱国情怀瞬间溢满心田、喷薄而出。
    纪录片《航拍中国》用真实的纪录手法,用艺术化的呈现方式,实现了情和景的交融互渗,景中全是情,情中全是景,进而发掘出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它所营造的意境,激发了观众对祖国的真挚热爱,实现了艺术作品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的效果,把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艺术性推上了新的高度。
    (作者:刘玮 马乐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