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给人看的 要浸入日常生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陈原 参加讨论


    近些年,人们日益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穿衣、阅读、欣赏、过节到婚丧嫁娶,都在讲究传统、热衷传统。不过,总让人感觉表演的成分,或者叫外在的形式多了一些,远没有达到内化于心的程度。
    已故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曾经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狭义文化,指的是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宗教等等;二是广义文化,说的是典章制度、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而隐藏在五光十色文化现象背后的若干共同的东西,叫深义或深层文化。周先生所说的这种深义文化,可以说,最能显示出民族性。
    穿件对襟大袄,哼几句皮黄,或是挥毫泼墨,与我们的深义文化没多大关系;读读“三百千”,背背唐诗宋词,念念《古文观止》,写写之乎者也,也算不上具备了深义文化。深义文化不是皮肉,而是一种魂魄、一种精神,无形胜有形,只有将这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内化于心,才算是承续了传统,真正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百多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有过许多归纳,其中,礼,应该是其核心。我们今天需要传承的礼当然不是纲常名教,而是演化到现代社会的一种做人的原则,比如尊重别人、以人为本、讲求修身。我们今天倡导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就已经包含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给人看的,更不是某种特定场合的礼仪行为,而要浸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公共场合不要争先恐后、不应大声喧哗、要文明礼让;在自助餐厅,不要用自己的餐具触碰公共餐桌上的食品、不要争抢、不要囤积、不要浪费;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些行为规范,近年来在旅游时常常被说成是欧洲人的礼仪,还被划成了西方国家的文明,好像中国人在这些方面总是一塌糊涂。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更是如此。
    在我们的生活里,日常行为的准则、待人接物的品行尤为重要,也最能显示中国文化的深义。暴殄天物,就是中国古人对糟蹋东西的谴责;杯盘狼藉,则是中国语言对吃喝后桌面杂乱的形容;其容固宜有度、出言尤贵有章,是中国蒙学读物《幼学琼林》的说法;待人敬、于己谦,也是我们自古以来的基本操守;至于餐桌上不能像只虾米、不准朝螃蟹看齐,吃饭时不能出声、不许咂嘴、夹菜不允许如鸡头啄米、动筷要长辈先请,一个个规矩,更是我们的祖辈曾经对我们的教诲。
    搞点表演性的仪式、穿穿传统的服饰、用中国固有方式过过中国的节日,当然都有助于推广传统文化,但这仍为皮相。最重要的是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融汇于我们的血脉里,让做人的优秀传统准则传承下来,在生活的一点一滴里显示传统文化的优异之处,这才是对民族文化的最好弘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