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场的炮火比战场更浓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北京青年报 张敞 参加讨论


    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整体的气质平易近人,叙事光滑,技巧熟稔。它说的几乎是二十一世纪美国各阶层面对国家主义和战争时的价值观复杂性,以及属于比利·林恩个人的存在无力感——不过它像导演本人,暗藏、羞涩与节制。
    如同土耳其导演努里·比格·锡兰的电影《冬眠》一样,我们在这部电影中同样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阶级与阶级的差异。可是它的讲述更轻,更商业化。这让即使看不到深层的人,仍可以读懂故事表面所拥有的趣味。影片透露出的那种每个人的局限和困境,仿佛在大雪的覆盖下,永远无法苏醒。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真正的理解吗?哲学家和艺术家反复告诉我们:没有。
    从《色·戒》开始,李安开始试图探索一个人的变化和成长。王佳芝从盲目的大义滑向更加“盲目”的小爱,并不惜为此牺牲;纯真的少年派选择与血腥的老虎理查德·帕克共存,在残酷和绝望中终于艰难重生;比利·林恩则无论看得清还是看不清这个世界,都摆脱不了他将走向战场的宿命……
    李安越来越把视角锁定在个人的身上。讲一个丰满华丽的故事不再是他主要的诉求。他也从不搞什么宏大叙事,让人物拥有黑白分明的立场。他的人物总有三分说不清的情愫,而那是作为人的真实感。
    在同一个时间轴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故事其实讲述了三个部分,以比利·林恩参加中场秀为主线,穿插了他的家庭生活,以及他的战场生涯,这简直可以是一部关于如何运用闪回和交叉剪辑讲故事的电影教科书。
    一个19岁的年轻人,还是处男,因为烧了背叛姐姐的未婚夫的车子,将面临刑事处罚。法律给了一条出路,参加伊拉克战争。年轻人的父亲中风,母亲强势,两个姐姐亦各有主张,即使一个家庭之中,他们仍有着不同的政治理念。这就是属于比利·林恩的生活。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美国中下层家庭。
    幸运的是,他在战场上因为一个3分43秒的录影带,可以和自己的B班7人一起,戴着银质勋章回国,并接受为期两周的群众欢呼。战争和这两周是他认识一个世界的全部时间。他经历了班长的死,也享受了啦啦队队长的吻。
    他在两边的爆炸或喧闹声中,因为联想(电影中大部分用闪回的手段呈现)而担惊受怕。姐姐流着泪劝他不要再回到战场,他也曾经动摇,然而最终还是策马入林,迎接炮火。他的身边只有同样默契的战友。
    “也许我到死都会是处男了”,“I love you”,他最后分别对姐姐和战友说。
    我对于一部电影中出现过多的闪回没有任何好感。观看李安的新电影前,我还没有读过美国作家本·方登的原著小说,因此我对电影的可能性结构也一无所想。
    小津安二郎那种沉稳洗练的叙事常常带给我最舒服的体验,多年前的美剧《LOST》就因在第二季插入了太多回忆而使我放弃追剧。所以我会奇怪自己那么喜欢李安的这部新电影。
    那些用不停的闪回产生的场景串联,显然被细致地考量过。它们有时是比利·林恩的主观视角和联想,有时是剧情讲述时的客观并列。电影语言被李安使用得熟练又富于变化。它们在被巧妙地并置、对照后,产生了共振、对撞,甚至轻微的讽刺。
    加长悍马开往“达拉斯牛仔队”和“芝加哥熊队”超级碗比赛的现场,如同开往伊拉克平民的集市,士兵们都需要“全副武装”;中场的盛大宴会里,镜头拍完热闹的人声、堆积如山的美食、墙上挂着的牛头之后,紧接着是一段冲入伊拉克平民家庭的回忆,这可以当作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和“我为刀俎,人为鱼肉”的象征性解读;年轻的士兵刚因在战场上荣获勋章归来,在重回战场之前的最后一件事,却是观看高大勇猛的橄榄球队员们进行比赛,以及被同样强壮过他们的装卸工们群殴……
    比较首映场的3D、4K、120帧,以及公映后的3D、2K、120帧的杜比影院版,差异几乎不被察觉。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有了120帧这个技术的帮助,才让我接受了那么多闪回。因为毕竟在每一个桥段,我都能通过清晰逼真的画面细节迅速进入人物和故事的核心。
    “在艺术的境界里,细节就是上帝。” 米开朗基罗说。
    主角扮演者乔·阿尔文的微表情非常迷人,在表演时,他的面部神情有着非常真实和难得的感受过渡。这让人佩服李安的选角能力。电影中他那张因为羞涩会瞬间泛红的脸,时而纯真、时而复杂的眼睛,微笑时两颊深深的笑纹,感动时眼角慢慢溢出的泪水,在120帧的逼视下,清澈到夺魂摄魄。
    设想这部电影如果换一个浮夸的,而不是能贡献内心真实感受的演员,那么高的帧数一定会带来一场灾难——空洞的表演再也无处遁形。
    李安在这部电影里大量地使用了中景和特写构图。当商人诺姆的白色巨大的面孔占据屏幕的正中,3D效果使我们看清他的鼻尖到面部的距离,像是一个完美的面部雕塑。商人的脸上无动于衷,眼神清波不泛,和我们无限逼近,仿佛象征了商业社会的冰冷规则,令我们很难逃脱。“据我所知,这是你们接到的唯一邀约”,他太让人压抑了。我们彻底站在了战士们一边,我们宁可不要。“没有比有一点儿要好”,几乎和比利·林恩一起,我们在心中也说出这句话。
    120帧在表现战争场面和中场表演时的能量,它的广度、深度、震撼的真实感,是以前所有电影不能达到的。李安并没有让技术伤害内容。清晰、逼真、使人战栗,所谓的“身临其境”、“现场感”,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当超级碗的中场,绚烂夺目的歌舞、四溅飞腾的烟火、此起彼伏的欢呼、旁若无人的群情激昂、妖娆热辣的真命天女碧昂斯搭配上战士们战场上的子弹呼啸、爆炸声、烟雾缭绕、紧张的嘶吼,世界呈现出它荒诞又现实的一面。
    两边都是沸腾得要冒烟的生活,它们结构在一起却带给观众阵阵寒意。这使我们一窥到战士们——不仅仅是比利·林恩——的内心。
    120帧在李安的手里,是新的电影语言。它使我们更加看清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及时代里的众生。
    “眯缝着眼看斜纹布——思路不对”,中国的歇后语这样说。德国的谚语里也有一句:“真理往往非常朴素,以至于人们不相信他。”
    国家的士兵价值观动摇、谈论着性、因为钱而感觉屈辱;记者是旁观和愚蠢的问话者;崇拜士兵的人被塑造成士兵眼中盲目、喋喋不休的庸众;工人阶级只关注自己的事情,面前的“英雄”不如赶快装卸舞台重要;普通的年轻人享受着“和平时代”的橄榄球比赛,却调侃着士兵的性取向;商人恪守本分,唯利是图,自说自话;啦啦队员菲珊和比利·林恩蜻蜓点水的关系,更多是因为时机凑巧和战士头上象征性的光环,而不是因为所谓的“爱情”……
    艺术家在被普通人忽略的地方完成他自己,原著小说的成功之处首先是他把视角放在了战场之外。“漫长的中场休息”抑或“漫长的中场行走”,这是它的名字。然而,不是中场的本身漫长,而是因为比利·林恩在人生中场确认了自己的未来——并作出他人生中可能关乎死亡的一个决定——才显得如此漫长。
    伊拉克战争发生于2003年到2010年,历时7年多。剧中主角比利·林恩作为战争刚开始即被派往前线的一员,他很可能的结果是战死。
    “在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前进了;在玫瑰停止的地方,芬芳前进了。”
    “中场休息”无异于一场“人生战事”,唯一的不同是他更多地发生在内心之中。“你知道,你生命中最惨的一天被当成荣誉是什么感受吗?”比利·林恩问道。
    是的,在现实的生活中,一个人可能会遇到生活中的讽刺、反感、抵制、误会、旁观、不解、调侃、善意、崇拜、迷恋,却不会遇到真正的理解和共情。即使电影中屡次出现的象鼻神,亦不足以承载全部。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可能这也是李安把中译名叫做“中场战事”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