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心灵、自然和书法家的灵感(上)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郑晓华 参加讨论


    
    苏轼《醉翁亭记》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鲜于枢行草《唐人诗十二首》
    
    武威王莽新简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当时一批名士好友谢安、谢万、孙绰和子弟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共42人,聚集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行“修禊”之礼。这一天,正是暮春好时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那个地方,风景宜人,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大家临流而坐,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情绪十分欢洽。王羲之微醉之中,突然来了情绪。他用蚕茧纸、鼠须笔,振笔直书,写下了千古名作《兰亭序》。史载,王羲之此书“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个,变转悉异,遂无同者。”王羲之作书的时候,全身心沉浸在雅集的亢奋中,写字“乃有神助”;等到酒劲过去,“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无如祓禊所书之者。”(何延之《兰亭记》)历史上传说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这样来的。
    有人质疑故事的真实性。当然,严肃的学者有怀疑的权利。但即便仅仅作为一种民间传说存在,故事的“杜撰”者渲染曰“乃有神助”,这个也已经很值得玩味:书法家艺术创造力突然提高,水平超常发挥;过一阵,又不行了,怎么写也找不到那感觉了!这说明,那个时候,人们已经注意到,艺术家有灵感突然发生的时刻。
    书法家积多年训练之功,可以形成过人的艺术直觉,达到创作时可以“无间心手”“忘怀楷则”,可以“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孙过庭《书谱》)。这是书法家长期修炼形成的职业素养。最令书法家向往、届时心灵将为之战栗的,是这一职业素养(艺术直觉)的峰巅绽放——艺术灵感迸发。王羲之挥毫时“若有神助”,酒醒后苦苦求之而不可得,就是灵感迸发的境界。
    灵感(Inspiration)是艺术和科学创造思维活动中存在的一种特异心理现象。在艺术创作领域,它是艺术家的天禀、长期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思维、创作实践的反复磨练引发的“艺术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升华。艺术家本来具有不同寻常人的敏锐艺术感觉,长期的生活积累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创作资源储存,持久的思维和创作训练、磨练为艺术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碰撞、跳跃、飞升提供了强劲的后蓄力,这时候创作者的内心犹如万钧弓弩,引而不发,一旦某种外力稍稍触动机弩,箭镞就会破空而去,飞啸中鹄。灵感,就是这样一种在某种特殊外力引诱下发生的生命、创造力、心理能量的高燃点燃烧释放。
    从传说的故事情节看,触发王羲之灵感爆发的元素,是珍贵的友情(群贤毕至)、秀丽的风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撩人的诗酒(一觞一咏),还有茫茫宇宙、浩浩长空(仰观宇宙之大)……还有关于生命有限无限的思考(一死生齐彭殇修短随化终归于尽)。这位“袒腹东床”可以蔑视人间一切荣华富贵的旷世才子,置身于喧嚣浮华的尘世,驰神与万古遥遥的先哲对话,在江南清酒的热力下,万般感兴,奔涌心头。于是创造力的闸门瞬间打开,华美优雅,无以伦比的千古名篇,就在这柔柔清风吹拂下展开了它的华丽长卷。
    由此看来,人世的亲情、友情,及清风明月、良辰美景的烘托,以及美酒的微醺,都有助于伟大心灵的开启与升华。它可以为艺术家带来丰厚的赏赐:艺术的杰作往往在这样的时刻诞生。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要做艺术家,先要从人做起。美,是生活中处处都有的。对于你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论艺术》)
    大师这段话,也可看作是对艺术灵感的特性的描述。
    所谓的艺术家,就是这样的职业人,他对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别具敏感情怀。在他人看来完全没有艺术、没有美的地方,他能够感受到、领悟到美,并有能力把它发掘、表现出来,形成世俗的人都能欣赏的艺术语言、形式和艺术成品。灵感,就是连接他们的天赋和现实,诱发自然和心灵发生碰撞,促使精神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最后心灵迸发出迷人的火花,令艺术家销魂夺魄、神魂颠倒的那一刻。柏拉图在对话录中,把它称为是可以使河水变成乳蜜的“心灵迷狂”。
    在中国书法史上,像罗丹所描述的,“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能够发现出美来”的书法家,有很多。
    三国的钟繇即书法史上著名的“钟太傅”,在唐代以前,他是和王羲之齐名的大书法家,被称为是“楷书之祖”。人们将他和王羲之联称,称“钟王”。文献记载:“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这几句话,前面是著名的励志典故,讲的是他如何勤奋刻苦。意思是说,和朋友一起住,他在地上练字,写得满地都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手指在被窝里比画,结果把棉布被里子给划破了;上厕所,也练书法(应该是“书空”)老半天不回来。最后一句“每见万类,皆画象之”,这可不仅仅是勤奋了,更重要的是“跨界”寻找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这就需要他别具只眼,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艺术和美,锤炼为书法艺术形式。他从大千世界鸢飞鱼跃的活态中,跨越不同思维世界界限,去感受、寻觅与发现“生活世界”现象、情态与书法形式语言世界的“异质同构”的交集(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就是书法语言的跨界审美意象提取),然后转换为书法的笔墨语言。当他突然眼前一亮、心中灵光闪耀突然有敏悟时,就应该是他灵感降临的时刻。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一《秦汉魏四朝用笔法》载:“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曰:‘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这段话的真实性也受到质疑。但“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这句话包含了从自然领悟艺术的深刻道理,同时隐含着书法家冥悟自然,在灵感开启时得悟艺术真谛的神秘经历,应该是大家都会认同的。(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