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样式的古装剧,是娱乐化、狂欢化、游戏化的产物。在看到其娱乐和游戏功能为老百姓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其艺术负能量以及很多文化和美学症结,集中表现在:历史虚无主义、理性求索让位于感官享乐和欲望快感、“现在”殖民“历史”、人文精神稀薄。 在当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国学复兴文化大背景下, 如何改善历史题材影视剧艺术生态,充分发挥历史正剧的引领作用,平抑影视戏说剧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是一个迫切的艺术课题。近些年来,戏说剧、宫斗剧、穿越剧、玄幻剧等(总谓之“大戏说剧”)大行其道,而历史正剧却很是落寞凋零,凄凄惨惨戚戚。从国学教育和公民公共文化素质建设角度说,这种态势长此以往,必会玩物丧志,导致国民正史野史不分、文化来路不明、文化导向不清等弊端。虽说近期以来《于成龙》《大明王朝1566》等历史正剧颇有重整河山气象,但面对强敌环伺,恐亦非朝夕之功。于此形势下,如何理解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类型与美学精神、如何重视并改进历史正剧艺术生产等理论问题,都有重新厘清之必要。 一般来说,按照对实存历史忠实程度的不同和文化基因、美学精神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再现性、表现性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称为影视历史剧,而把戏仿性(戏说性)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称为影视历史故事剧(影视神话神魔剧)。其中,再现类的影视历史剧,也可以称之为历史正剧。就是说,历史题材影视剧在当下有再现性、表现性和戏仿性三种文本类型。在艺术传播者与历史生活的能动审美关系上,影视历史剧(包含再现文本和表现文本两类)和影视戏说剧这三个亚类型的影视剧,分别采用了“考事见真”(再现)、“失事求似”(表现)、“仿事成戏”(戏仿)的文本策略;体现在文本内部故事情节和主题表达构成的“形神关系”上,它们分别强调以形写神(写实)、以神写形(写意)和文本间性(戏仿);在美学精神上,它们分别体现并张扬着自身的真实冲动、审美冲动和游戏冲动。一个健康和谐的影视历史剧艺术生态的建筑,既需要再现文本、表现文本、戏仿文本的多元互渗,更需要重视和改进历史正剧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甄嬛传》《宫锁心玉》《孤芳不自赏》《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等“戏说”样式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是“民间传说”和影视这种现代传媒结缘的产物,是古代“说话”的当代承传,只不过审美地点由“勾栏”、“瓦舍”变成了影院或家庭。它杂糅古今,戏仿传统,反讽现实,是娱乐化、狂欢化、游戏化的产物。无论从艺术生产还是艺术批评来讲,在看到其娱乐和游戏功能为老百姓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其艺术负能量以及很多文化和美学症结。其一,历史虚无主义。过去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在“戏说”中化为海市蜃楼般的幻:“典型化”的人物性格成为“怪诞化”的仿真人物,情节拼贴代替亚里斯多德诗的情节的“有机统一性”。其二,真实性美学追求化为能指游戏,游戏冲动取代了意义冲动,理性求索让位于感官享乐和欲望快感。其三,时间化为空间,“现在”殖民“历史”,在狂欢性迷醉状态中,历史感、历史意识、历史理性飞天而去。其四,人文精神稀薄,世俗精神浓郁。而上述这几种症结关系,可归结为美感民本主义与美感精英主义、民间诙谐文化与上层严肃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矛盾。 我国有发达的史传文学传统,在《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学典籍中,就有许多文学性很强的历史故事,形成了我国史传文学传统。宋元话本中,“讲史”类作品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元杂剧、明清传奇中都有大量历史题材的力作。按照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标准,《桃花扇》一直被誉为古典戏曲中 “两个真实”结合得较好的作品。我国古代大量历史文本及艺术文本,为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审美创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经验。在当下传统文化、国学复兴背景下,充分重视历史正剧的国学教育价值,传播真实纯正的历史文化知识,激发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壮举中去,是影视媒体和艺术家的光荣使命。 由于全球化进程影响和国情特殊性,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美学精神在西方的历时演进,转化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场域的空间并存,并且折射于影视艺术生产场域。包括戏说剧在内的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健康发展,需要真实元素和游戏元素之间的互补相生,在和而不同中共同发展。总之,既要防止影视戏说剧中真实元素的缺失,避免出现游戏和娱乐元素漫无边际的扩张和泛滥,又要防止影视历史正剧成为现实政治和艺术家个人的思想观念的传声筒,注重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以及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影视历史正剧如《大明王朝1566》《于成龙》等,通过丰富生动的情节和大量细节,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这样的影视历史正剧,力争“真实再现”历史的本来面貌,揭示特定时期真实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追求“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恩格斯语),从而取得较高程度上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真实性。 在当下历史题材影视剧生产中,既要容纳大众通俗文本的游戏与娱乐消费功能,更要注重建构高雅文化类型的影视历史正剧携带的艺术真实性。高雅文本和大众文本之中真实元素和游戏元素的配置比重不同,其精神导向迥异,虽然二者都属不可或缺,但强调历史正剧对戏说剧的优先位置和艺术引导,强调尊重历史事实本身,强调国民通过影视历史正剧这种艺术形式认识历史学习历史,强调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当下特别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不偏不倚,王道荡荡”,在历史题材影视剧艺术生产和传播中,应以刚健中正的历史观和美学观为镜鉴,尽力实现历史精神、人文精神、美学精神的融通无滞;大力张扬历史正剧的阳刚美学精神,在政策层面引导,在人才方面激励,在资金方面扶持,在播出方面优待,在观众方面培养,多力并举,以此来抵制、平抑影视戏说剧艺术传播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和阴柔美学倾向,促进历史题材影视剧艺术生态的良性运行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