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15日上午开始,一篇叫做《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的帖子在朋友圈被刷屏。这是继前一段时间“图书漂流”活动后又一图书阅读推广活动,演员黄晓明、徐静蕾、张天爱、张静初、董子健率先在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里丢下了贴有活动标志的书籍,并拍下照片,号召更多人参与阅读和分享…… 这个“丢书”活动,缘起于英国演员艾玛·沃森(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在伦敦的“地铁藏书”活动。“赫敏在伦敦地铁藏了100本书”在社交网络上很快成为热门话题,许多中国读者也对这个创意赞誉有加。 应该说,“丢书”活动,无论是选择的图书文化推广方式,还是选择的书籍的内在价值,抑或所确定的读者圈子和群体,都是很有针对性和创意的,契合了他们阅读的心理需求。可是,这种富有文化积极意义的“丢书”活动,为什么却遭致各方的质疑? 第一,阅读本是一种纯粹的、自由的精神活动,目前却愈发变成了一种带有功利的目的。为什么有的图书阅读推广活动,被读者讽为商业秀、营销秀,是因为有的商家通过赞助图书活动获得了商业宣传,有的植入了广告的影子,有的成了图书销售排行榜的推出,甚至有的图书作者借机推销自己的作品,阅读文化活动完全变了质、变了味……这似乎都证明不存在“纯洁的阅读”、“纯粹的阅读”,但我们却可能尽量做到思想、精神和趣味,纯粹一点,纯正一点,尽量少受到物欲的影响,更加专心致志于阅读,拒绝在图书文化中为了一己私欲暗中操纵阅读,保持一种对书籍、对阅读的敬畏心,这样应该离“纯洁的阅读”、“纯粹的阅读”更近一步。 第二,这次“丢书”活动,采用时尚流行文化的方式,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力量,有众多演艺明星的助阵,这种推广宣传的效应,有造势和形成氛围的作用,但是,活动过后是不是仅仅是一阵风的作用,效果如何,影响几何?是不能不考虑的。 其实,从本质上说,阅读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安静的读书环境,需要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精神氛围,需要每个人拥有良好的文化心态。文化生活中出现了书籍推广行动热,但从本质上说,阅读,更是个体化、个性化的。一个人可以用这种方式愉快地度过一生——让他在某一天读一页充满诗意的诗,或是精练的散文,让他带着它去散步,去沉思,去反复思考,去领会,去据以预言未来,进入梦想;或者诵读一册好书,把它看做是不断的对话,书讲着,我们的灵魂答着……你看,这哪一种读书不是生命的个性活动,哪一个又是制造的“热点”所促成? 读书是一种爱好和习惯,因而培养良好的、持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的精神态度,才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我们每个人把阅读看做是一种自觉,是心灵的自觉,精神的自觉,源自我们心头的“阅读热”才能出现。(杜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