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寻找本土性与全球化的平衡——谈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内容生产策略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海外版 储双月 参加讨论


    
    《美人鱼》在海外部分地区受到欢迎
    电影的内容生产是指基于一定故事之上的文本形式和意义的构建,以声音和视觉形象作为媒介,将艺术与技术、文化自主性与国家电影政策规制进行创造。中国电影要更好地走出去,应该回归电影艺术本体,从策略上改善、优化中国电影内容生产与海外市场消费者之间的主客关系。
    需要改革的问题不少
    面对本土和海外两个截然不同的受众市场,中国电影在内容生产上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思路,大多是盯着既有的卖座题材、类型、IP等针对国内受众进行内容生产。如果影片成为现象级黑马,就出口海外市场,而它们作为本土卖座影片也只能得到海外市场的华人青年受众的关注,很难大量吸引国外受众。因此,解决中国电影内容生产的关键是要从观念、题材到人物形象等进行全面系统改革。
    观念上,要从西方化转变到真正的现代化。电影的重要任务就是赋予人们以认同感和生活方向,以抚慰人们在现代化进程中遭受的心理创伤、迷惘。面对好莱坞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强势地位,中国电影只有喊出我们是现代性的而不是西方化的,才有真正的出路。
    题材类型上,从存量重组转变到增量优化。急功近利、浮躁气息浓厚的创作者都急于从既得利益的IP身上获取票房收益,但改编出来的都是快餐式产品,根本就不具备推向海外市场销售的品质和诚意。唯有将富有民族内涵、社会内容、人文积淀的题材提炼成有力量的故事才谈得上是增量优化,也才具有出口品质。
    人物形象上,从价值生产转变到魅力生产。从策略上说,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全集体,已经不符合当下社会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年电影观众的接受心理。我们迫切需要在文化对话中追求价值,但同时又要调整方向、改变表达策略,要选择丰赡的内容,塑造有魅力的人物,以情动人,以感性生动的形象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立意上,从老调重弹转变到富有创见性地寻找时代兴奋点。创作者如果不能抓住时代精神,寻找时代精神推介出新意,不能够注入新鲜血液,任何一种电影类型都会因为平庸空洞、老调重弹而被观众冷落。
    区域化内容生产方向
    从2016年中国电影《美人鱼》《澳门风云3》《叶问3》《长城》在海外市场的综合表现可以看出,海外市场受众的总体偏好具有鲜明的区域化特征。《美人鱼》《澳门风云3》《叶问3》等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在东南亚市场受欢迎程度明显超过其他市场,而定位于全球化制作的中美合拍片《长城》已经成功登陆全球30多个国家主流院线,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土耳其、罗马尼亚、 匈牙利、捷克、埃及、法国、比利时、荷兰、乌克兰等多国取得首周末票房冠军。由种族、语言、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决定着中国电影的整体接受度和审美品位评定,而由年龄、性别、学历、收入水平等构成的个体因素影响到观看方式/渠道、喜爱的电影类型以及观看电影的数量。社会文化背景因素持续且稳定地支配着受众的观影心理,对中国电影的接受和价值判断至为关键。因此,针对不同市场进行区域化内容生产和营销推广显得非常具有必要性。
    因文化亲缘性因素的影响,海外市场受众更青睐有利于自己文化认同、情感信息收集方面的影片,这是中国电影内容生产需要解决的主命题。因此,需要明确内容生产方向,收集和调研这一特地区域受众的可接受话语进行叙事编码,并因地制宜地推广营销。
    独特性和多元化
    好莱坞电影运用大熔炉式的文化标准和故事讲述技巧向世界各地规模化地输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最终湮没了各地差异,抑制了其他文化的特色。虽然许多民族国家电影业努力创造出跨越国界的故事,借鉴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技巧,但也让他们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的民族传统会被取而代之。中国电影还需要进一步寻找本土性与全球化之间双向运行的平衡点,使得影片的故事更加丰富、生动、完整,让它们反映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地理、气候和无可替代的人文特性。
    着眼时代精神应立足于现实性、公民性。中国电影人需要一个俯瞰的视角和拉开距离的视野,以陌生化的方式帮助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找到自己在当今世界的正确坐标。
    投射现代人的心灵镜像,展现人与妖魔鬼怪世界的冲突。中国奇幻片目前是主力类型,因为大多从民间传说、神话、志怪小说中改编而来,传奇色彩较为浓厚,而且大多发生在古代,科学幻想性较为欠缺。另外,塑造妖魔鬼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自己内在的恐惧与欲望,不能仅仅满足于将阴影塑造为扁平的反派、英雄,而要将良心危机、负罪情结、囚徒心理等现代人的心灵镜像化入其中,更好地展现人的魔性与神性之间的冲突。借助这一普遍性意义的人格问题探讨,可以消弭多边市场的文化差异。
    运用反类型、反传统与延伸角色认同来超越类型叙事。类型既是叙事结构的惯性,也是商业俗套。应颠覆传统,改变故事的意义,挑战并改变受众对类型习以为常的期待,使观众产生新鲜感受。
    总之,中国电影既可以从容地展示自己的民族独特性,也可以放开胸怀建立一种多元文化体系,增强海外受众对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接受的弹性和适应度。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