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一个十分迫切而重大的课题。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党的理论建设指明了方向。增强理论自信,推进理论创新,既是我们党理论建设的特色话语和显著特征,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前行的重要任务和理论优势。我们应当认真总结我们党在坚持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认真思考和谋划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和推进理论创新。 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理论建设的重要特色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一个宝贵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一传统更加得到发扬光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明确提出在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坚持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的理论优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 理论自信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坚守笃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高度认同。理论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力量和当代价值,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果,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成功经验。理论自信的基础是理论自觉。理论自觉就是自觉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理论自信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特别是在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锋、社会思潮多样多变的形势下,面对一些错误思潮传播渗透、腐朽思想沉渣泛起的情况,尤其需要我们加强思想理论的定力,树立对正确思想和科学理论的信念。理论自信不是妄自尊大,而是坚持主导性与包容性相统一的自信,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也包括充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没有理论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当代中国,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和创新意识。否则,我们就难以经受住历史考验、担负起历史使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伟业。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生毛泽东思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产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实践中形成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些成就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 重视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思想成熟的重要表现 重视理论思维和理论建设是执政党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执政党的理论自信与自觉是执政得以成功的思想前提。列宁有一句名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同样,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和指导中国实践,从而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力量。要使我们党成为领导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核心力量,成为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核心力量,如果没有对科学理论的自信、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那是不可想象的。 理论自信与理论创新是密切联系的。理论自信是理论创新的精神基础,理论创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理论自信,理论创新就会失去科学理论的根基,就容易陷入盲目的“标新立异”。没有理论创新,理论自信就容易迷恋守成、囿于教条。因此,理论自信实质上内在地包含了对理论创新成果的自信和认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保持对理论建设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自信,不断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强调要坚持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而且成为自觉践行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的典范,主要体现在:一是要求党员和干部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看家本领”,多次组织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对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认识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表了深刻的见解;二是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要以人民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创新;三是坚持运用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整体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预测发展,在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四是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文化强国等。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它们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也是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永远在路上 理论自信永不削弱,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这是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党基于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不懈追求的理论品质。我们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正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理应对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第一,要继续增强理论自信,把理论自信提高到新的境界。要充分重视我们已经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在理论上作进一步的总结、提炼、概括和发展。要自觉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机统一起来。就理论反映的内容而言,理论自信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和文化等理论的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一定意义上往往通过理论自信表现出来。二是要在增强理论自信的过程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同借鉴外来文明有益成果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起来。这种自信既是对科学真理的执着坚守,又是对世界文明和传统文化采取开放包容和辩证吸收的正确态度。 第二,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境界。我们要紧随时代步伐,关注社会实践的新变化,及时总结和概括新经验。当前,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理论创新面临的新课题。我们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辩证地、历史地、实践地看问题,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又要根据变化发展的实际作出新的概括。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思考”的原则,即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特点,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运用、不断检验。广大理论工作者应该自觉把创新意识同实践意识和问题意识结合起来,在理论创新上有所作为,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