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程树榛:以德治国与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程树榛 参加讨论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同志在会上语重心长地指出:“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习近平同志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人们都知道,法律对人类行为活动的调节和规约空间总是有限的。要想使其完全遵循社会规范,是需要道德来进行调适和修养的。如果说法治是依靠权威和强制来保证社会秩序的维护与遵守;那么,道德作为人类行为的原则,则是以个人的善思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的信念,规范着自己的行为,调整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们的价值取向也随之更加复杂,因此,公民的道德建设,显得更加突出。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了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应当是道德建设——实际上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以其不可替代的审美意识,对读者潜移默化进行影响和教育,特别是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创作优秀的精神产品,便成为作家对于“以德治国”的独特职责。
    文学艺术历来是人类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繁荣与发展,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文学理所当然应该是社会主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对于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自明的。正像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文学作品“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也如我们党一再强调的那样: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这是党和人民对作家的殷切期望,是社会主义文学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一个社会主义作家自觉的要求和他们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的所在。
    我认为,作家的“以德治国”社会责任感,与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是一致的。现在,对于这个称号提的少了;似乎因为我们在搞市场经济,文学作品也具有某种商品属性,作家把自己的作品投入市场任其自由竞争就可以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起码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文学作品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它对人们心灵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任何一个时代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带有其所产生时代的种种精神烙印,人们不仅从中可以看到特定时代的人际关系和思想脉络,还能看到各种社会阶层的政治倾向、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美学趣味和哲学观念。现代作家尤其是这样。作家的审美意识,作家对于真善美的崇高追求,作家的全部思想倾向,都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而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为读者的审美心理所接受,从而实现作者的审美价值。而这种审美价值的实现,又与作者审美意识的高下、精神境界的高低有直接关系,与作家所持有的立场有直接关系。
    近年来,对“立场”这两个字也很少有人提或根本没有人提了。其实,立场还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抛开极“左”年代用之整人那一套观点和做法而实事求是地来看问题,立场其实就是人们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态度和立足点,没有什么使人望而生畏之处。现在,在文学作品中的“立场错位”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的。比如,有的人对生活中某些应该痛加暴露和严厉批判的事物,反而给予同情和歌颂;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大业中应该大加赞颂的火热生活和新的人物,却缺乏热情或不屑一顾。他们疏远、淡忘了人民,一味沉湎于“自我深层次意识”的开掘,一切从主观出发,从个人出发,面向自我,闭门造车;热衷于在玩弄文字游戏的同时,展览人类身体应该隐秘的部分和不该公之于众的本能;甚至有极个别的歪曲、丑化劳动人民的历史、党和国家的历史,歪曲、丑化现实生活面貌;至于有个别人至今还迷恋极左年代那一套对文化艺术的政策和制约方法,那恐怕就不仅仅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了。
    我一向认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良心的作家,对自己应该有个基本要求,那就是不能让自己的作品有害于社会,有害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害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而应该满腔热情地通过充满艺术魅力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弘扬社会美德和正气,净化人们的灵魂,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特别是我们的青年,召唤崇高之光、理想之火,鼓舞人们建设新生活的勇气。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必须紧紧地贴近时代、心系人民、扎根生活,真正认识到“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的生活,是一切优秀作品赖以产生的土壤。“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自觉地为以德治国贡献自己的才智。
    目前,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飞速发展,生气勃勃的、欣欣向荣的生活天地,是到处可见、随处可寻的。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地在历史的潮头上破浪前进。在工厂、在农村、在部队、在学校、在科学实验室,在各种火热生活的第一线,到处可以看到那种奋发向上、日新月异的感人情景;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引发出来的新的生活激流,猛烈地冲击着我国几千年来封建残余的积习和多年形成的各种阻碍社会前进的惰性。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新的人物英雄辈出。但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污泥浊水,各式各样的残渣余孽也一齐涌来,而它们往往也装扮成正面角色,进行精彩的表演;因此,表现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能够慧眼识珠,而且也能够明眼辨污。对那些在建设大业、改革开放中所涌现的新的英雄人物——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代表着生活的主流,我们就努力去发现他们、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从而去表现他们、讴歌他们;对于后者,则应该用犀利的笔触,狠狠地予以剖析,痛加针砭,无情鞭挞,以剔除我们前进中的绊脚石,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为“以德治国”贡献力量,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
    为此,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应该放下架子,从各种“象牙之塔”的高贵殿堂里走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的激流中去,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和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深刻感受劳动者创造的甘苦,感受人民群众崭新的精神风貌,感受祖国在新的历史进程中的伟大步伐,感受时代前进中脉搏的跳动,从而创作出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优秀作品,提高人们的道德,升华人们的情操,鼓舞人们的斗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
    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生气勃勃,丰富多彩,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在新世纪青春焕发的共和国,展开胜利的笑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来到。让我们伸开双臂,勇敢地投入新时代的怀抱,用符合新时代的崭新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谱写出生活和历史的新篇章,为以德治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