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徐鹏飞 现实题材影视对创作能力有相当的要求,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和重大转折,重新思考和学习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成为一种呼声 在电影领域,现实题材似乎被边缘化已久。这种局面在2016年终于出现了变化。以幻想满足娱乐的生产模式突然失效,IP、特效、粉丝等套路不大灵了。几部青春片、喜剧片和幻想片票房远远低于预期,口碑更是跌入谷底。大银幕上的青春走样歪曲到没有人愿意认领,喜剧片古怪地结合了无厘头和民俗风,幻想片完全不顾“幻想归根到底要基于现实”这个定律,背弃现实的创作风潮最终被现实背弃。前不久,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聚焦质量”成为主题之一,针对近年一直着力于虚构幻想的中国电影创作倾向,重新思考和学习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成为一种呼声。 现实题材影视对创作能力有相当的要求。首先是观察能力,它需要创作者主动地观照和发现,需要创作者打开的不仅是镜头盖,还有对世间万物、人生百态充满好奇的眼睛。其次是思考的能力,先有所见,而后有所思,以所见印证所思,使二者不相违背。再次是呈现的能力,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不但使观者对场景、人物、情节如闻如见,而且被深深吸引,进而感受人性不可思议的复杂、深邃。现实题材与电影相结合的方式其实很多。就电影最主要的存在形态故事片而言,这种呈现可以是戏剧性强烈的叙述,如取材于真实重大事件的《湄公河行动》,也可以是平实如纪录片一般的自然流露,如《桃姐》。 现实题材电影对创作者这种非常高的全方位要求,需要创作者有足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大量的创作技巧训练,而这恰恰符合艺术生长的规律:缓慢,不易马上见效,但一旦长成,就会为影视行业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一点上讲,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与当下呼唤的工匠精神是高度契合的。不妨说,在当下的影视行业里,选择现实题材意味着对现实、对艺术、对观众的诚恳态度。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可以赢得观众的尊重,为什么青春片《七月与安生》被认为是走心之作而非哗众取宠。 有的创作者认为现实主义是落后的手法和样貌,这是对现实主义的误解,也是用来掩盖创造能力不足、对现实理解能力不足的借口。无论是黑格尔推崇的“这一个”,还是恩格斯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别林斯基的“熟悉的陌生人”,这些命题至今对主流电影创作仍然有如律令,予人启发。 巴尔扎克曾说,法国社会将要作历史家,我只能当书记官。中国电影人也应当有这样的认识和责任感。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和重大转折,强烈呼唤电影艺术要有浓厚的现实关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