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放声呼唤生态道德——读刘先平《追梦珊瑚》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翟泰丰 参加讨论


    
    一
    刘先平以40年的时光,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跨万座山川,渡万条江河,进入古稀之年,仍以童年之心,再跨入300万平方公里的海疆,潜游千里蓝海。2014年他就已经横跨西沙海域,探觅西沙的神秘岛屿,海底寻火,高歌气水化合物可燃冰的富饶资源,吟诵感人的西沙诗篇。2015年又到西沙“追梦珊瑚”,为珊瑚科学家在浪涛中的奉献谱写蓝色的乐章,潜水于海洋,书写大美珊瑚的诗篇。
    在蓝色海底五彩缤纷、多态多姿的珊瑚花园里,刘先平为美丽的珊瑚世界欢呼,同时在珊瑚的危机面前,呼唤保护珊瑚的生态道德。
    刘先平跋涉于大自然四十余载,历尽峭崖险壑,跨越云海冰川,探觅大自然的神奇,感悟大自然的哲理。刘先平在《追梦珊瑚》这部新作扉页上依旧铿锵地宣告:40多年“其实我只做了一件事:呼唤生态道德”。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在40余年大自然文学的创作生涯中,刘先平不同于国内外大自然文学家的显著特点,就在于他不把精力放在结构惊险离奇的探险故事上,而是侧重于认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他脚走万里冰川路,心读大自然万卷书,探寻大自然生存的脉络,遵循道法自然的哲理,认识人与大自然同生共存的历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故而他的大自然文学独具中国风格,在道法自然的哲理中,吟诵大自然的壮丽诗篇,奏响千川万壑的时代交响,创建了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中国特质、中国气魄的大自然文学。
    二
    “大自然赋予我生命,我爱大自然如生命。”这是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审美观照的精神根基。早在2001年,他就在《大自然探险系列丛书》中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共存——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当他看到自己曾心潮澎湃吟哦的滇池、岷江、大渡河、诺尔盖湿地污染变臭,当他看到冒险相识并为之歌颂的金丝猴、梅花鹿、黑叶猴,以及壮美奇观的红树林、千岁杜鹃树,曾经歌唱过的生命健美,都成了生命的悲壮,作品中生动鲜活的拍照,成了不堪入目的“老照片”,曾经壮美山川的诗篇,成了悲哀的“历史”,他愤怒,他忧伤……
    在2001年这套系列丛书中,他放声呐喊: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他恳切地呼唤生态道德:道德的力量不朽,犹如日月星辰。
    17年如一日,他在不间断地呼唤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刘先平如此执著地对大自然审美观照,其根脉源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老子》第二十五章:“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天地虽大,均以人文释解,故老子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一体,共同遵从道法自然,这就是刘先平40余年在大自然中行万里路所感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根脉。
    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十分可喜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化作全国上下一致行动,“绿色中国”“美丽中国”,正在崛起并走向世界。刘先平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年逾八旬的他依然奔波在大自然之中,为它书写,为它吟诵。在《追梦珊瑚》里,刘先平再一次走入海洋,再次面对海洋,大声呼唤生态道德,他恳切地向读者报告:“我希望用大自然探险奇遇,还给人们一个真实的大自然世界……接通与大自然相连的血脉。”他十分敬重珊瑚专家皇甫晖所率领的科研团队,像小学生一样虚心向他们学习,跟随他们一道在海洋中劈波斩浪,与鲨王打智慧战,与章鱼打消耗战,观察蝠鲼战大鲨的奇观。
    珊瑚礁是众多生物共同结合而形成的珊瑚生态系统,而这个系统,既是一个神秘、奇特的美妙世界,一个相互依存的化合共生体,又是一个保护蓝色海洋的海底花园,它以红黄紫绿褐五彩缤纷的生命形态,美化了海洋。而这个美丽的色彩世界,是虫黄藻与珊瑚虫氧、氮、磷、钾化合共生体,是它们共同建造的。在珊瑚虫产卵期,海上飞起了“红飘带”,这标志着海洋生物的盛大节日,空中海鸟喧闹,珊瑚的碳酸钙骨骼中爬出无数珊瑚虫,它们汇聚,它们集合,形成盛大的排卵阵容,用卵色染红了天。从天空的鸟儿,到海中小鱼虾、中型金枪鱼、大型鲨鱼……一条食物链随着红色的卵带在天空中在海水里上下浮动漂流。这一切,都不可能是人为的,全然道法自然之光华,体现海洋生物共生之法则,违背这个法则,就会损害海洋与海洋生物的共生共存,伤害海洋生物链,必然殃及人类自身。故而,刘先平在探险的体验中,总在呐喊:尊重生命,保护自然,反复呼唤生态道德,反复提醒人们,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仍任重道远,完善生态法治、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任务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