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一批以工农红军的一、二、四方面军的长征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相继推出。这些精心打造的优秀之作联袂而来,使人们从影像艺术的角度,重温长征的故事,回望长征的历史,领会长征的精神,提供了典型的文本与绝佳的契机。其中,由四川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出品的34集电视剧《彝海结盟》,以对一段长征历史史实的深入挖掘,对一桩传奇故事的细切讲述,做到了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其历史性与文学性的内在结合,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在众多的长征题材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 发生于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期间的刘伯承与小叶丹的“彝海结盟”,人们通常把它看作是发生于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汉彝合作的先声,民族团结的范例,而往往忽略了它所包含的更为丰厚的内涵和更为深刻的意义。电视剧《彝海结盟》,从长征路上的关节点,共产党人的大胸怀,民族觉醒的先行者等几个方面,折射出小故事中的大历史,讲述了小细节中的大蕴含。 首先,电视剧通过中央红军夺取德昌之后,面临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与驻扎西昌之川军的虎视眈眈,使得经由小路通过彝区,成为长征途中的惟一选择。而彝区因有国民党派驻川西的邓秀廷的多年“彝务”经营与反动宣传,使得彝人对汉人猜疑很深,很不信任,彼此语言也不通,文化有别。因此,如何顺利通过彝区,既是长征路上的关键所在,又是未曾有过的严峻挑战。电视剧《彝海结盟》中对于环境之险恶,形势之复杂,做了充分的揭示,这里既有国民党对于川军等地方军阀的各种利用,国民党派遣特务的暗中挑唆,又有彝人对汉人的种种疑惧,彝人族群之间的内部冲突,这些都逐渐地把各种矛盾与冲突凸现出来,并把刘伯承与小叶丹不断推到了前台。在此基础上,电视剧以危难之中刘伯承大义在胸的挺身而出,以及对彝人头领的热心关切和耐心解释,彝人头领小叶丹的细心倾听与诚心相待,使原先彼此陌生的红军和彝人,不仅增进了相互了解,而且加强了彼此的互信,共产党人刘伯承按照彝族沽基家族的传统习俗,与彝人头领小叶丹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由此,红军部队与彝族人民也就结成了兄弟关系。红军部队由彝族群众沿途护送,顺利地通过了彝区,为之后强渡大渡河的战役赢得了难得的先机。 一个“彝海结盟”,使中央红军绝处逢生,长征路上柳暗花明,使蒋介石妄想使中央红军变成为“石达开第二”的企图彻底破产。但仅在顺利通过彝区的层面上理解“彝海结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电视剧《彝海结盟》还通过红军广发布告、传单等形式宣传革命主张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阴谋,共产党人向彝族头人和彝族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刘伯承为筹借军粮而在雨中苦苦等待,绝不随意扰民。“彝海结盟”后彝族人民在红军帮助下建立起第一支红色游击队,以小叶丹为队长的果基支队在困难中坚持斗争等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具体而微地诠释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伟大意义与不朽精神。通过了彝区,走向了新的光明;走出了彝区,留下了红色的种子;结拜了兄弟,留下了长存的情谊;作出了承诺,建立了恒久的互信。这才是“彝海结盟”产生的丰厚而巨大的效益,并使这一历史壮举的绵长意味让人回味无穷,咀嚼不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红军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长征的胜利,宣传了我们党的主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巩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牢牢扎根在人民之中。”“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力量,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电视剧《彝海结盟》正是通过“彝海结盟”的典型个案,经由镜头讲述的真实故事,充分施展影像艺术的优长,揭示了长征蕴涵丰富的伟大意义,诠释了长征具有战无不胜的精神伟力。 无论任何题材的电视剧,都是要以讲述好听的故事、描绘出彩的人物来引人和赢人的。电视剧《彝海结盟》虽然拥有史诗性的故事、传奇性的人物,但并不单纯依凭这些先天优势,还是充分注重以情节叙事、以细节引人,在各种矛盾纠葛的交织演进中,既写敌方的“魔高一尺”,又写我方的“道高一丈”,使整个作品充满扣人心弦的内力与引人入胜的魅力。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彝海结盟》在艺术地演绎长征历史史实的同时,也为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制作如何强化艺术性,获得观赏性,进行了有益又有效的尝试,提供了难得的成功范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