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萧萍的书写:文本与文体的意义——从《沐阳上学记》谈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聂震宁 参加讨论


    引人关切的故事文本
    萧萍最新创作的《沐阳上学记》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那么它算不算得上是一部长篇小说?抑或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这是让一些文学评论家颇费思量的问题。《沐阳上学记》怎么看都不是“标准的”长篇小说,因为每一章前有“童诗现场”,后有“老妈日记”,虽然中间的“沐阳讲述”篇篇精彩,可是沐阳其人是真实的,似乎违背了小说虚构的特点。那么,儿童纪实文学作品呢?也有问题,因为据说其中好多故事又都是虚拟的,不合纪实的原则。
    然而,似乎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并不在乎这部作品的体裁归类的问题。他们关心的首先是整本书的故事文本。关心那一篇篇“童诗现场”、“沐阳讲述”、“老妈日记”写得如何。对于作品的品评,我素来先看重作家之间的互读互评,因为这当中总是有感同身受的因素,然后也十分看重来自读者的评价。《沐阳上学记》带给儿童文学作家的一番欣喜,几番赞许,似乎,作家萧萍是应当很满意了,至于算不算得上是小说的顾虑,是不是也就姑且随他去了?
    在文学作品的品评上,文体问题肯定不是一件小事。然而,对于一部文字作品,我们看重的首先不在于它是小说还是纪实文学作品,而在于它的观察和表达,在于作家究竟观察和表达了哪些令我们感兴趣的人情事理。首先在于文本。
    《沐阳上学记》带给我们的是现实生活里一个家庭教育的故事文本。美国著名教育家白玛琳指出:“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家庭,发生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在他们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在萧萍的家庭里,就正在发生着这样一种教育,在这个三口之家每一个人生命的瞬间,一个个故事不期然而至。
    在作者反映儿童成长现实生活的功力中,我们不曾看到儿童文学作家通常表现出来的无所不能、居高临下的态度,也不曾看到某种事不关己的讲故事人的身份感。作者老妈就是当事人,是作品的主人公之一,而作品更主要的主人公就是她的宝贝儿子。作者选择了一条两难的道路,在母子间发生的一系列不无冲突的交集中,她所能做到的只能是理性、理性,最后还是理性。感性是不必怀疑的,不过,大多数感性在这样的书写中也只能接受理性的扞格。或者正因为如此,作品成了一部反思现实儿童教育的文本。
    “童诗现场”“沐阳讲述”和“老妈日记”,三者合一,最终指向的是儿童成长故事和包括父母在内的儿童教育者应有的真诚反思。《我为什么不去美国(上)》那一节,“童诗现场”写得相当生动诙谐。童诗书写的现实语境准确而亲切,让我们接触到可爱而真实的儿童审美心理。可是作者并不在这首童诗里展开后续的问题和矛盾。她需要为读者营造阅读的趣味和悬念。
    如此这般,使得儿童生活的书写不呆板,尤其是家庭教育中的反思并不刻板。这些都来自于教育者顺理成章的反思。我们注意到作者萧萍在作品出版后说过这么一番话:“我们都是凡人妈妈。我们都不够智慧,不够淡定,不够完美。可是我们为什么头脑不够冷静,情绪不够舒缓,面容不够温柔?然而我们为什么每每和成长中的熊孩子针锋相对,两败俱伤,又和好如初……所有这些,我希望都能在‘老妈日记’里流露和敞开。我想让我的孩子看到,这个世界总是和缺憾相连,而缺憾永远和爱在一起。”这一番夫子自道,让我们看到父母们的反思尽在其中。因而这部作品既是一部孩子的成长书,又是一部父母的反思书。为了让中国更多的父母和即将做父母的年轻人减少一些后悔,真应当建议大家都来读一读这部真诚反思家庭教育的优秀文学读本。
    发人深省的现实文本
    自从粗略了解《沐阳上学记》的主题、题材和基本架构之后,我顿时发现作者的选择是多么奇特,她选择了儿童文学创作的一条险途,险途上她安排了一桩桩事件,许多地方只能攀爬才能勉强度过。写作这样一部既是儿童成长之书又是父母反思之书,选择这样一个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纠缠不已的难题,对于作家萧萍的功力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很大的挑战。萧萍选择了儿童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的沧海横流,《沐阳上学记》让她显出了写实主义的英雄本色。
    我读过作家的处女作长篇小说《春天的雕像》,那是一部早年生活经历的诗意作品。书中的江边小城、青石板街巷、香樟树影、女孩心事、男孩性格,写得诗意而且敏感,从容而且委婉,风格是田园牧歌、小城风情画和人生咏叹调。作品自然是好作品,然而,从一个文学写作者的经验来看,这样的作品写来并不困难,难的只是作家的一些独特经历和细腻情致。虽然要写好并不容易,需要作家的锦心绣口,需要语言表达的功夫,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可是,作为这种回顾式的人生作品,作家的写作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只要作家有必要的生活积累,有如许情感的体验和记忆,作品就会自然而然地唤起读者的心理同构和情感共鸣。一部古往今来的文学史表明,绝大多数的成功作品正是如此这般讲述既往的故事和人世沧桑而崭获大名的。此外,像她的散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篇小说《青艾的歌剧》、长篇抒情童话《流年一寸》、诗歌集《狂欢节,女王一岁了》一类充满想象力的浪漫主义佳作,甚至同样也是追随儿童成长的系列小说《开心卜卜》,书写起来也都可以左右逢源,随心所欲。惟有《沐阳上学记》,追随现实的步履进行的共时性写作,无可回避地进行家庭教育中是与非的讨论,显然要艰难很多。这也是文学史上的常识,不必赘言。作家萧萍,以一位知识女性的身份陪伴孩子成长,倾注七年心血,用口语化童诗、纪实性故事和母亲日记“混搭”的儿童文学写作,直面当下、记录时事,点点滴滴都是正在发生着的故事和细节,处处都要面对的是现实难题,着实难能可贵。
    《沐阳上学记》既是述说现实生活中的中国孩子、中国父母、中国校园和中国家庭的现实教育文本,也是一个母亲讲述儿子成长历程的私人文本。这里有儿子的可爱和可笑,母亲的慈爱与焦虑,也有教育的困惑和种种价值纠结。是散漫的故事,却都是当下儿童的生活,如同街谈巷议,如同校园家庭的日常,如同名师在解答疑难问题,看不出人为的斧凿痕迹,看不出故意设置的悬念,甚至猜不出后面的情节,凡此种种都是自然而然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引人入胜。作家萧萍正是用整个心灵在孩子们的耳边乃至在为人父母的成年人耳边轻轻讲述沐阳上学的故事,以及穿透生活的雾障,她的惊喜发现。她让我们看到了作家过硬的功力——书写现实的功力、反思现实的功力、抒情现实的功力,以及把三者融练成一种讲述,让儿童读者们从书中看到快乐,让父母读者们从书中看到希望。
    为此,我们赞叹作家对当下丰富多彩儿童生活的热爱,赞叹她毫无畏惧地直面错综复杂的教育现实的书写姿态。这与鲁迅先生所谓“直面惨淡人生”的写作态度同出一理。与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样,萧萍也同样直面儿童教育的社会、民族、文化的深层次问题,在越来越多的人自觉不自觉地把世俗的成功放在首位,而把育人退到第二位,实用主义盛行,成功学大行其道,本末开始倒置的现实语境下,她通过“童诗现场”的盎然生趣,“沐阳讲述”的四射活力,特别是“老妈日记”的诚恳与理性,为我们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社会现实和儿童教育的审美和见识,为此,我们不妨称其为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的现实读本。
    文本的意义
    我们还是要回到文学评论家们颇费思量的问题上来,那就是:《沐阳上学记》算不算得上是一部长篇小说?
    其实,我非常在意这个问题。岂止是在意,其实我是非常喜欢这个问题。岂止是喜欢,其实我很希望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番作为。
    讨论《沐阳上学记》的文学体裁问题,说到底,是讨论一个作家作品的文体问题。而在我们当代文学创作的讨论中,文体不谈久已。
    我曾经在一短文中标榜自己不是一个文体主义者。其实我玩的是欲强故弱、欲扬先抑的把戏。在那篇短文中我话锋一转,接着就强调文学创作,文体总是要讲究的,指出一个作家自己的言说方式和言说对象,这总是要努力寻找的。继而我把话说得比较大,强调文体就是作家以及他作品的一种生命形式,也许这生命形式并不伟大也不深刻,但应当是独特的,是有温度的,冷峻或者温暖,甚至热烈。再说得深刻一些,我们不妨把文体看成是作家生存的历史文化语境的折射,是作家坚守的艺术精神的艺术表达。
    为了把问题讲得再清晰一些,请允许我们举出一些中外作家的例证。
    俄国作家列斯科夫是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同属一流的俄国作家,他称得上是一位文体大师。列斯科夫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尝试采用“纪事”的文体和叙事方法创作了他的著名长篇小说《大堂神父》《普洛多马索沃村的旧日时光》,以现实流方式讲述故事,结构朴实而逼真,震惊俄国文坛。列斯科夫还用各种文体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除纪事体外,还有回忆体、组合体、故事体、戏剧体,如此等等,可谓才华毕现,享誉一时。回到我们熟悉的中国现当代作家。鲁迅、沈从文、老舍、孙犁等现代作家的小说作品之所以享誉于当时,传承久远,除却作品的内容具有经久不衰的认识价值和人文精神,其文体艺术上的造诣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把远在天边的作家拿来论道,为的就是来品评近在眼前的萧萍。早在《沐阳上学记》全书出版之前,我就已经注意到儿童文学作家萧萍在创作上的多样化探索。她的长篇抒情童话《流年一寸》在文体的尝试上就显得大胆,其寓言性场景和叙事颇有构造戏剧的特点,故事借用《山海经·海外北经》所记的“欧丝”女子为典故,从“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起头,串联起一个名叫寸儿的蚕宝宝的独特成长经历,在蜘蛛、螳螂、老屋的木匠以及真正的远方、童话书等等,都成为成长中的那个遇见和必经之路之后,我们会意识到这部童话作品,其实隐喻了一种女性的心灵成长经历,一种羽化成蝶的精神飞升。这部作品所取得的成功,虽然首先来自于作家的奇思妙想,然而寓言文体的熟练而精细的操作,让读者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审美效果。
    有论者指出,萧萍是一个不安分的作家,她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自我挑战的过程。也许这与她接受过教育学的本科教育,从事过童话写作与发生的硕士研究,做过外国戏剧的博士论文有相当的关联。作家的不安分往往在于其功底丰厚而思虑过多,文学创作的武器库里所藏武器多多以至鼓动其在文体上的多样化探索。她的中篇小说《青艾的歌剧》,使用了类似希腊悲剧中的进场诗和退场诗的文体,写了两个高中女生的微妙友情。文中前后呼应的古典书写形式,那种古希腊戏剧典雅的文体,给作品平添许多古典高贵气息。而这种高贵气息,显然是颇为适宜用来塑造两位追求高蹈精神气质的高中女生。萧萍对诗歌文体的探索更是十分丰富和自觉。她的诗歌集《狂欢节,女王一岁了》和儿童诗歌剧《蚂蚁恰恰》,都让我为她的文体创新感到惊奇。特别是后者,整个故事有民间故事色彩,用诗歌剧形式,进行原创的童话诗剧尝试,这在国内儿童文学创作中很是罕见。
    那么,回到《沐阳上学记》,其文体的意义已经再明显不过。在全书中,“沐阳讲述”是小说的主体部分,是小说第一主人公李沐阳经历的故事,它确立了这部作品的小说地位(虽然有写实,却也有虚构,因而,在古今中外小说的写作分类问题上,大多数人是不会在虚构与非虚构中自寻烦恼的);“老妈日记”则是小说中第二主人公的独白与对话,如此,方凸显了家庭这一教育文本的现实意义;至于“童诗现场”,则是儿童语境的渲染和升华,它有点儿类似中国古代话本的开场诗,可又不尽然,因为它有相当的密度,成为整部作品不可或缺的陈述部分,倘若没有这些独具生趣的开篇诗歌,整部作品将会失去多少意趣和快乐!这部作品在文体上的创新,全然为的是儿童成长审美和家庭教育反思的写作主旨。一切出于自然,一切是那么浑然一体。小说的大厦有无数窗口可以进入。作家萧萍选择了一个适宜的窗口进入,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而正因为她的创新,也许从此断了其他作家同行重复使用这一窗口的念想。《沐阳上学记》将成为我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园地里独具其美的“这一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