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影视翻译:重视差异性 巧用相似点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程佳 参加讨论


       6月9日,北京语言大学“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与传播”国际论坛暨“中国文化译言网中外影视译介推广全球合作平台”启动仪式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活动期间,记者就中外影视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多位外国翻译专家进行了采访。
    重视文化背景差异
    在影视翻译中,经常会有因各国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会。要出色地完成翻译,除了掌握语言文字之外,还要充分了解影片的文化背景,在熟知文化背景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译制。
    白俄罗斯青年汉学家汉娜表示,由于文化背景之间有着太多的差异,理解和表达出影视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重要。
    法中文化协会创办主席、巴黎中国电影节创办主席高醇芳强调,翻译是再创作的过程,一定要考虑文化背景差异。例如,在翻译电影《非诚勿扰1》时,因为这是部喜剧片,首先要考虑法国人是否能理解电影中的幽默,还需法国作家进行审校,将影片中的中式幽默传达出来。片名的翻译也非常重要。“非诚勿扰”仅从字面直译不易理解,最后翻译成法语“稀有的珍珠”,该用语在法语中的寓意是难得寻觅到相知的伴侣,对法国观众来说很好理解。“妥善处理文化背景带来的问题,可以增加电影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观众。”高醇芳说。
    注意语言表达不同
    中国人注重语言的内涵、意义以及表达上的含蓄,相对不太看重语言的形式,但西方人更注重分析以及表达上的直白,力图体现一种“以形显意,逻辑清晰”的美感。
    德国汉学家菲利普·希尔施费尔德感叹道,自己在翻译中国影视作品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中文的表达过于简洁”。例如他翻译纪录片《爱情》时,其中的台词“行不行”只有动词,但是在德语表达时必须有主谓宾,形成完整的句子,否则就会很难理解,并且让观众觉得不礼貌。“这种情况下,我会介绍故事的背景,甚至会剧透一部分内容,以便观众理解。”为了更好地完成翻译,他还建议让熟悉中国文化的德国人和熟悉德国文化的中国人在一起讨论台词。
    捷克翻译学者唐艺梦的经验同样具有参考意义。她在翻译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时候,会先进行内容的直译,之后“再创作”成捷克诗歌。她强调,要注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由于经常需要进行再创作,她笑着说,自己也快成为一名诗人了。
    巧妙利用相似文化
    翻译还要考虑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能力和欣赏习惯。每部电影都有特定的文化信息,目的语观众很可能无法成功接收这些信息。不过,文化既存在差异,也有相似之处。在翻译时,可以利用与目的语观众相似的语言、相似的事物替代,从而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
    巴西翻译学者修安琪表示,她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作品靠近当地观众。比如电视剧《咱们结婚吧》中出现的食物类词汇“饺子”,她会采用当地已有的词汇来翻译。但当翻译“粽子”时,因巴西没有粽子,所以只好采用类似粽子的另一种食物的名称,然后在后面注释这是一种类似的食物。
    尼泊尔语翻译萨尔波塔姆·什雷斯塔主持了中国电视连续剧《西游记》(1986版)的翻译工作。他说,《西游记》的主题是佛教,而尼泊尔是佛教发源地。其中的“八戒、悟空”等专有词汇来源于梵文,梵文相当于尼泊尔语的繁体文(古语),所以直接采用梵文,尼泊尔观众就可以明白。此外,在翻译电视剧《香樟树》时,“图书馆”一词在尼泊尔语里也有,但是考虑到现在尼泊尔年轻人普遍使用英语的图书馆一词,所以就直接借用英语单词,更符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他认为,电视连续剧采用的是对话形式,翻译时一定要贴合受众真实的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