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编剧朋友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两年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都在囤积IP,许多“大神级”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但是你说,为什么鲜有高水准影视作品面世? 是网络小说质量不高?改编者水平不够?还是观众欣赏水平有待提高?似乎都不够有说服力。这位朋友最后说,这两年影视公司对原创剧本没有兴趣,他的工作全是改编网络小说,围绕一个大IP,找几个编剧快速搭伙儿,三两个月就搞定剧本,常常是生憋、硬挤。现在的“行活儿”太多了! 几年前,《变形金刚2》的制作人之一汤姆·德桑托在国内一场研讨会上感慨,到中国来,遇到人就跟他谈票房,他觉得这“无比庸俗”。他说,之所以做电影,源于少年时对漫画、动画的超级热爱,如果一个电影人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就没法创作出一流的作品。这句话我久久难忘,这种对票房和创作的观点,竟然出自用“工业”来定义电影行业的好莱坞、出自一位要对电影商业和票房负责的制作人之口。 近些年来,关注中国影视产业的人士认识到,中国要从影视大国变为影视强国,一定要建立基础扎实的“影视工业”,如此才可能制作出水平有基本保障甚至足以跟好莱坞大片抗衡的“重磅炸弹”。这个观点有见识,但从当前的作品来看,总感觉一些影视人对“工业”“资本”的理解过于机械,总让人缺了那么一点热情,说得严重点:没魂儿。 他们太关注有形,而忽视了无形。这无形就是创作者跟作品之间的血缘关系。一个念头在心里种下,经年累月地由血液智慧滋养,才根系发达,枝繁叶茂,才活生生,招人爱。如果是团队协作,怎么把喜爱原著作品、跟这部作品有“血缘关系”的人组织起来激发创作智慧,确实是一门不能打折扣的必修课。 改编者和作品之间的缘分,有太多的不确定。是否理解透彻?是否发自内心地喜爱?是否有冲动、有能力改编好?那些彼此陌生的改编者和作品,凭着冷冰冰的经济关系,霸王硬上弓,出来的最多是“行活儿”。 清华大学课题组最近发布的《2016中国IP产业报告》显示,在我国影视产业中,传统原创编剧项目所占比例大幅下降,网络小说已成影视IP最重要的来源。跟原创剧本比起来,网络小说自带“粉丝”,不必平地起高楼,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自有它的商业道理,但如果无视它的创作规律,低水准的“行活儿”只会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