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陕西绥德人,文学博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出版《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中国散文通史·隋唐五代卷》、“康震评说唐宋文学家系列”等各类学术专著、普及著作及教材30余部。主持国家级与省部级重大重点教学、科研项目十余项。 2005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宋八大家系列》等专题讲座百余集。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栏目担任点评嘉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结着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涵养道德,培养素质。本报记者就此对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进行了专访。 1 引导人走向真善美,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记者:诗词大会仿佛把很多人对古典诗词的那一部分情感记忆又唤醒了,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如何把传统文化中触动我们的情感因素延续下去,如何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 康震:我觉得表面上看是学习古典诗词,学习传统典籍,包括三字经、论语、四书五经,但是从深层来讲,我们怎么样才能推进这件事情,关键还是一个价值观的塑造问题。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我们的孩子、我们的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人文素养,特别是培养他们成为热爱自己的家国,热爱自己的人民,热爱社会上一切的人群。如果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的价值观,那么自然就会在全社会真正形成一种学习传统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因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包括中华文化的凝聚力,也包括中国社会的稳定延续,都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这些传统的文化,或者说用不断创新的传统文化来养育着的。所以,我觉得在传统文化掀起热潮之际,首先一定要认识到,我们培养人的目的,不是只培养一些具有职业性的,或者职业化的,而是要培养人走向真善美,要全面发展,这就必然需要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我觉得无论是从国家政策、社会观念上,还是从学校、家庭的教育上,都应该树立这样的价值观。比方说,如果只是应试的教育,我们只是为孩子将来找一个好的出路,那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就难免沦为应试化、被动化,好像孩子诗背得多,就有学问、有教养,这就错了。背诵是没有问题的,但背诵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以功利的目的去背诵,那么对孩子来讲,是没有任何意义和好处的,只是应付了考试。而且在价值观的形成上会对孩子有种很不好的误导。在我们老祖宗那儿,古诗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是应试的一部分,这是两码事。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是贯穿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记者:请谈谈中国诗词的根——《诗经》对文学的影响。 康震:目前是把《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滥觞和源头。但是《诗经》在当时——3000多年前,它不是作为文学存在的。在古人看来,那只是一个记录社会生活的材料,一个史料。因为那个时代,人们还没有独立的纯粹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只是有一些审美的思想,所以,那个时候并不是意味着《诗经》就是伟大的诗歌,就是纯粹的文学。孔子讲,诗可以兴观群怨。当时还不叫《诗经》,孔子的时代叫诗。他说一个人读了诗可以做什么呢?兴观群怨,兴就是可以舒展心性,可以培养兴致,可以有一种感发的性情;观就是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群就是协调人群、团结人群;怨就是要有批评和批判。换句话说,读了诗可以了解社会,可以团结人群,还可以观察社会,等等。所以,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的诗歌,一直都有两个很重要的功能。第一是审美的功能。诗让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变得美化,变得诗化。第二,诗也是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评价社会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同时,写出美好的诗歌,后代的人传诵它,还能够起到一个凝聚人心、凝聚共识的作用,可以增强我们文学和文化的自信。所以从《诗经》的时代到《古诗十九首》,到汉末文人的五言诗,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当代,中华文明古典诗词的发展,这么几千年的历程下来,能让人充分感受到,诗词既是中华文明情感记忆的一个储藏器,一个独特的释放方式,同时,也是中国人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描写社会、表达情感、展示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古典诗词的确是中华文明一个非常独特和重要的存在。外国人了解你是不是一个中国人,是不是了解中国文化,是不是对中国文化有深切的体会,有几个很重要的方面,比如,你会不会写书法,是不是了解古典诗词,会不会画中国的水墨画,会不会中国的剪纸,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表征。而诗词更是这样一个非常突出的代表。 2 诗历来承担教化作用,寓教于诗、寓教于美、寓教于文,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记者:中华文化是伦理文化,我们的先贤制礼作乐,社会教化同国家治理结合,形成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请谈谈在诗词典故中是如何体现的? 康震:像《诗经》中的“雅”和“颂”,实际上是宫廷音乐,也是宫廷诗篇。这些“雅”“颂”里面的很多诗篇有教化作用,让人要守规矩、讲道理、懂文明、有礼貌。古典诗词中有许多的教诲诗,像家训一样的诗篇。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都写了很多很多的教诲诗,教导自己的孩子怎么样读书、怎么样勤学、怎么样为人处世。汉代的诗篇里也有很多的乐府诗,比如出自南朝宋代文人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中的一首五言古诗《长歌行》,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名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还有岳飞的诗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很多很多。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讲求道德、礼乐、文明的国度,而古典诗词因为是一种美的形态,承载了大量的内涵,所以就由诗来承担教化作用,寓教于诗、寓教于美、寓教于文,强调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现在习总书记强调要有文化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们经常说,某个国家的人或者某个民族,特别能吃苦,特别勤劳,能够在艰难中崛起,其实这都说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对于凝聚这个国家、民族的人心,对于重新振兴国家的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说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治国理政非常重要的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努力培养一个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这样在观念上就不容易发生问题。毛泽东同志就曾说,我们的干部要多读一点书,多读一点马列的书,多读一点哲学的书。为什么毛泽东和习总书记都讲要多读哲学的书,就是因为哲学能揭示社会和事物是怎样发展的,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个规律,才能起到自我警戒的作用。 我们廉政文化的深层,应该是用优秀传统文化,正面的东西告诉你,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善良的人,怎样做,才是一个君子。孔子周游列国,穷困至极,子路跟他在一起受苦,很不平地说,我们都是君子,怎么就这么破败呢。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的本色就是再穷苦都不丢做人的本色,而小人如果遇到穷困,他就无法自我约束,从而走向人的反面。这里谈的是做人的底线问题。所以,我觉得应该先告诉人怎样做才是一个君子,怎样做就会是小人,而不是因为触及了党纪国法,所以才变成了小人。 另外,韩愈的《符读书城南》的核心就是,人与人一开始是一样的,后来为什么不一样了,不一样在哪儿?就在你读不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肚子里要有学问,而要有学问就得勤奋,自然而然地,你的气质就与别人不一样了。 3 中国人对祖国的统一、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向心力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怀 记者:“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诗句里蕴含着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请谈谈中华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康震:习总书记说过,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最核心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有很多,有勤劳勇敢,有热爱和平,等等,但是,最核心的是爱国主义。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血缘宗法社会,从西周时代就开始了。血缘宗法社会最讲究的朝前要祭祀祖先、尊重祖先、传承祖先;往下要爱幼,爱护自己的子孙,要让子孙好好学习。血缘宗法社会最注重的就是传承,先继承传统,然后再开创未来。西周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实际上是贵族家族,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国,所以中国有“家国”之说。家国情怀最早开始于血缘宗法社会。那么,中国人特别注重家族观念、家庭观念、国家观念。中国的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深入人心。为什么呢?只有大一统的国家,资源的配置和调配才更加合理公平科学,也就是说,利益才能够最大化,才能够全民共享。所以,中国人对祖国的统一、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向心力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在,一方面,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爱护自己祖国的声誉,热爱自己国家的民众,体恤国家民众的辛劳。另一方面就表现为,如果遇到外来势力的入侵,那必然是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地抵抗。从古至今,从屈原时代一直到抗战时期,莫不如此,所以不论在古典诗词还是近现代诗歌中,爱国的诗篇举不胜举,应该说在中国古代诗篇中占绝大多数。从屈原的诗开始,到司马相如,到三曹七子的诗,再到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白居易、文天祥、元好问、谭嗣同、梁启超、毛泽东的诗,等等。爱国主义的传统,来源于深厚的家国情怀,深厚的家国情怀又来源于更加深厚和绵长的大一统的国家观念。 4 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着人的胸襟、情操和气节 记者:您曾说喜欢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情感豪迈;喜欢李白的诗,有飘逸的仙气;喜欢白居易的诗,有士大夫的情怀。那么您认为中国诗词中蕴含怎样的人文情怀? 康震:诗歌有净化人心灵的作用,引导人向善向美向真。很多事要万法归宗地看待。比如,孔子说,仁者爱人。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脾气不要暴躁就是仁、团结同事就是仁、爱护老小就是仁,实际上这个仁指的是做人的一个全幅的境界,它的核心是爱人。那么爱人是什么呢?它不仅仅是我爱你,而是爱护人群。这个爱是一种慈爱,一种广泛的善的观念,我们要和善地对待别人,要有礼有节地对待别人。仁的观念,从核心上来讲,就是怎么做一个好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懂规矩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这是对人的一个整体要求。李白的诗飘逸旷达,苏轼、辛弃疾的词有气势,还有很多非常杰出诗人的诗都深得人心。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一个最基本的观念,就是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人群、对他人对家人都保持着一种赤子之心的爱,一种巨大的善良,一种巨大的仁爱之心。这个是人文情怀最重要的基础。这些伟大诗人身上都有共同的特点:无论是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或者是遭遇多么大的危难,他们都始终对生活保持乐观的心情,对未来保持坚定的信心。同时,依然坚持着对诗词的美的创作,要用美的创作来疗救伤痕,要用美的创作把自己从困苦中解脱出来。所以,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流传到现在,我们还能对诗中的情感有着深刻的共鸣,并从中收获对美的向往。这种人文情怀与现在结合,对当代人来说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当代人生活节奏很快,面对文化和各种各样的挑战更加多元化,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这对我们心智的建设、人格的健全,更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的。我们并不是说,用传统文化就能把现在社会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但要解决现在的问题,传统文化不能缺席。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着人的胸襟、情操和气节,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令人感到悲壮;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令人感到忧患;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令人感到壮丽。 记者:如今,一些被查处的腐败官员贪污受贿财物里豪宅、美酒、金银应有尽有,就是少有书籍。能否从以诗言志的角度,给党员领导干部推荐一些诗集、好书? 康震:我觉得习总书记说得很对,少出去吃饭,多回家陪陪家人,多回家看些好书。 我们老让孩子念三字经,自己念过吗?让孩子读论语,自己读吗?很简单的道理,我们自己也应该静下心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看,去体会。这个特别重要。 魏晋南北朝有一个文集叫《昭明文选》挺好,从《诗经》的时代一直到南北朝,主要是南朝时期,把这期间创作的诗文集中的精品都收集起来了。就好比《诗经》是把整个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诗做了一个总集,《昭明文选》就起了这样一个作用,这个书我推荐看。钟嵘编的《诗品》也不错,还有《唐人选唐诗十三种》,是唐代人自己编著和挑选的好多唐诗,这也是蛮有意思的。目前我们能找到的唐代人自己选择的唐诗一共只有十三种。这三本书都是古人自己编的他们时代或者以前时代的诗,我们现在看了这些诗,就能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品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