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警惕“段子手”文化的恶趣味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张路 参加讨论


    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头条人物之一莫过于新晋“网红” ——傅园慧。在几日前的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一段赛后采访让20岁的傅园慧一炮而红。她得知自己游进59秒的惊讶
    表情,以及倒吸一口气的“魔性”动作,简直是“表情包”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当记者问她实力是否有所保留时,傅园慧更是耿直地回答没有保留,并称已经使用了“洪荒之力” ,还强调“鬼才知道我过去三个月经历了什么,太辛苦了,生不如死啊。 ”于是,网友纷纷调侃:傅园慧是一位被游泳“耽误”的“段子手” 。
    “段子”本是相声中的一个术语,指相声作品中一节或一段艺术内容。《世说新语》 《古今谭概》《笑林广记》可视做古代的段子集。在短信和微博时代,现代意义的段子流行起来,并且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长度通常控制在140字以内(这是因为新浪微博的字数限制) ,并辅助以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随着人们对“段子”一词的频繁使用,其内涵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主观地将其融入了一些独特的内涵,于是一些“黄段子”“荤段子”“冷段子”“黑段子”也随着该词涵义的扩大而“粉墨登场” 。
    诚然,“段子”的出现,是一个社会价值多元的表现,是社会环境宽松、价值取向宽容的结果。过去几年,微博上韩寒的段子、“邓超们”的恶搞、“伊能静们”的鸡汤……公众人物在“段子时代”纷纷转型,成为了“段子手” 。一方面,“段子”带有的草根智慧,对于摆脱严肃话语相对僵化和滞重的形式,的确有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显得更为鲜活、犀利和接地气。另一方面,它的那种随机转换话题、转移视线、切换关注频道的话语形式,却充满了无原则、缺乏是非判断的无厘头色彩,因而常常成为消解价值的娱乐手段,一些段子往审美恶趣、现象恶搞和文化恶俗上越走越远,甚至成为了众声喧哗、娱乐至死的工具。
    某选秀出身的歌唱演员,为了重振歌唱事业而不停地写段子,近两年终于因为段子在网络产生轰动效应,本人事业也重回高峰,“通告接到手软” 。这种通过“段子”来吸引粉丝们的注意的套路,其终极目的,还是以最小风险来获取最大的个人利益。而另一位歌手也通过段子重回大众视线,被各综艺节目奉为头号嘉宾。就在上周,该歌手被爆作品抄袭,而他的回应方式是用自己翻白眼的表情图片以讽刺质疑者。网友们纷纷赞叹他的表情包如何生动、传达的意味多么准确。让人诧异的是,他抄袭作品这件事情却在对表情包的调侃中变得不了了之。在这里,“段子”的恶趣味和粉丝的无自我判断拥趸融合,导致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偏移和裂变。
    一些职业化的“段子手” ,他们在抢夺话语权方面的企图有着很强的隐蔽性。段子的“无立场性”明显脱离了“人”本身,并且被“精心操控”为形式大于内容、娱乐大于价值的流行花活,从而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人的是非判断标准和价值观。这种影响在一些还不具备对舆论进行自我甄别和筛选、不具备自我再思考这个“反刍”能力的人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如今,接触网络的群体年龄也在逐渐降低,作为粉丝群体的最大组成部分——青少年,在新媒体时代的浪潮里翻腾,他们身上印刻着深深的网络文化印痕,“网言网语”的熟练运用是他们的一大拿手戏,热点追踪的及时跟进是他们日常消遣之大部分,其中某些无意识性的追随常使得他们的言行容易被低劣的段子所裹挟,这是尤其需要给予警惕的。
    如何让属于“亚文化”的“段子”辩证地融合于主流文化,使之既为主流所用,发挥独特的传播优势,又能在主流文化的引导下得到修正和纯净化,不被浅薄和片段式的阅读所长久操控,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或许,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说的:“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这个略显骇人听闻的警告,对于“段子手”文化不无鞭辟入里的意味。当我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段子调侃“家事国事天下事”甚至沉湎于它的流行之时,或许已到了要“事事当心”的时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