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强调“剧种意识” 提高剧种责任心——关于戏曲振兴的一点新想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刘厚生 参加讨论


    戏曲的振兴应是全面振兴,从演出形态、体制、经营管理、教育培养、院团工作到艺术创造都要有改革变化,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但是最中心的,当然是艺术创造这一环。
    我感到,戏曲振兴的具体化是剧种振兴,而多年来我们剧种振兴的整体感、整体行动上是不够的。每个戏曲院团都是整个剧种的一分子,每个剧种都应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所有院团都应是荣辱与共的兄弟战友。尤其是剧种各单位的主导和艺术骨干们,更是必须要有由剧种意识而引发的高度的剧种责任感。
    
    越剧《红楼梦》剧照
    当代中国的戏曲艺术需要振兴,我记得首先是由四川省提出了“振兴川剧”的呼声,离现在约有30多年了。川剧提出后,许多剧种随之而起,一直到庞大的京剧也感到自身的衰落,“振兴”就成为整个戏曲界的一种历史性的要求,更准确地说,一种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
    30多年来,党和政府以至许多剧院剧团、戏曲工作者,都在努力奋斗,戏曲艺术领域出现不少新的气象。优秀作品、尖子人才、重大活动总是不断问世,令人高兴。只是从大的局面看,整体的衰弱还未能从根本上翻身,振兴的任务还不能说已经完成。以京剧为例,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最繁荣的时期中,北京、上海两地都各有十个左右剧场,都是终年天天演京剧。知名演员从北京到上海演出,都是连演一两个月,而今安在?因此,我们现在还必须进一步研讨振兴问题。
    像戏曲这样的综合型集体性的舞台艺术,其兴旺发达与衰弱消沉当然都有十分复杂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几十年来,我们的议论研讨不少,一般说来,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已经比较清楚。那就是:社会变了,时代变了。戏曲,以京剧为例,一直成长繁盛于封建的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社会,新中国成立后,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必须有所改革,虽然改革必须稳重,不能急躁,但是改革了仅仅十七年,还没取得阶段性成果时,就被两个错误的“批示”和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彻底摧毁。十年黑暗,使我们戏曲损失了一代有经验有成就的剧作家和艺术家,也未能培育出一代新的戏曲观众。“四人帮”粉碎后,国家百废俱兴,经济当然走在前面,整个社会很快成为改革开放市场化的新型社会,时代更急变成全球化文化大竞争、优胜劣败的新时代。全新的生态环境也需要戏曲艺术,但是时代、社会不可能等待戏曲缓慢发展的步伐。戏曲要有美好灿烂的前程,只有我们自己努力振兴,追上时代,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很明显,戏曲的振兴应是全面振兴,从演出形态、体制、经营管理、教育培养、院团工作到艺术创造都要有改革变化,以适应新的生态环境。但是最中心的,当然是艺术创造这一环。而我以为正是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较大不足之处。我感到,戏曲振兴的具体化是剧种振兴,而多年来我们剧种振兴的整体感、整体行动上是不够的。以京剧为例,振兴基本上是以一个个新剧目的创造(编导演出)为载体的。选一个有新意的剧本,请一个有想象力的导演,组成合作的班子,在剧组中明确提出某些与过去不同的新设想、新意念、新手法,经过排练,演出后如果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就可以说对振兴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实际上很难推广,因为各院团情况不同,首先关心的是自己单位,加上其他有新意的作家导演都有自己的新思想,谁都不愿吃别人嚼过的馍。如果编演不成功,一切无从谈起。各个院团情况类似,都是这样,个体分散地循环进行。即使出现了优秀大作,按我们现在的习惯,也很难推广演出,只能是首演院团“一枝独秀” ,可能为剧院争得奖项,却成不了整个剧种的财富。当年曹禺写出《雷雨》 ,首演之后,很快流传全国,任何话剧团都可上演。昆剧《十五贯》同样如此。好戏大家演,既扩大了优秀作品的影响力,又帮助许多剧团提高水平,还能成为“吃饭戏” 。
    每个戏曲院团都是整个剧种的一分子,每个剧种都应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所有院团都应是荣辱与共的兄弟战友。艺术上应有竞争,但必须是同志式的竞争。特别是在当前普遍衰落的境遇下,这一点尤其重要。由此,我觉得我们必须大声鼓吹、号召整个戏曲界的所有剧团,尤其像京剧和某些历史较久、院团较多、实力较强的大剧种的所有工作者,都应该树立起一种鲜明的、响亮的、红色的“剧种意识” 。每个剧种成员都应该熟知自己剧种的历史和现状,知道本剧种的代表作品和人物,知道艺术上的优长与不足,密切关心每个兄弟院团等等。尤其是剧种各单位的主导和艺术骨干们,更是必须要有由剧种意识而引发的高度的剧种责任感。
    建立剧种意识,提高剧种责任心,单凭说话是不行的,应该采取一些具体措施来加以推动。下面我想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第一,我希望首先由京剧和两三个大剧种的主要院团发起,各自组成一个本剧种的高级艺术研究会。或者叫联谊会、协商会、碰头会、交流会甚至“神仙会”都可以。基本人数一二十人就可以,主要任务是交流研究本剧种的主要艺术问题。成员应是院团艺术领导人和本剧种艺术骨干,也可临时请几个专家学者。要提倡百家争鸣,每次研讨应有主题,尽可能有结论写文章作报告,也可讨论本剧种重大艺术事项,不干涉各院团内政但艺术上可以提意见。会期机动,基本上两三个月举行一两次。所需经费由各大院团分摊,必要时或可向有关方面申请,为工作顺利最好有一个专职秘书联系各方。有些小剧种,剧院团少,但声腔源流相同,比如沪剧、锡剧、苏剧、甬剧等等,都是滩簧声腔系统,流传地区临近,语言相通,剧目常通用,也可组成滩簧艺术研究会。南方的花灯戏、花鼓戏也是一样。
    我提出这个希望的原因是,戏曲振兴当然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过去我们每逢遇到种种困难必须解决时,总是会说:关键是领导,领导决定一切。领导当然极其重要,可是领导所应做的方向、方针问题是早已明确了的。我们呼喊多年的新的戏曲政策,党和政府也已颁布,经济上也比过去更有提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更表达了对戏曲的关爱。然而,领导总不能代替我们写剧本做导演,戏曲艺术的振兴创造只能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我强调说各剧种特别像京剧等,应该有更必须有一个自己剧种的思想库、参谋团,有一群艺术权威,更希望从中出现全面的或编导演音美各方面的领军人物,希望他们能深切关心本剧种的兴衰、重大艺术问题,提出指导意见。京剧想再出现过去北京、上海那种繁荣景象是不实际的,但无论如何它还应该是中国最大的、最成熟的、最有振兴精神的剧种。这是我的理想。
    第二,我希望各大中型剧种在近期都能举办一项活动,也可以作为上述研究会的试行:共同为本剧种选出一批高水平的经过考验的代表性剧目。有些剧种过去有过先例,比如湘剧有“八大记”之说,越剧前些年有过四个代表戏《梁祝》 《西厢记》 《红楼梦》 《祥林嫂》 ,川剧有过“十八本”之说。又如,日本也有“歌舞伎十八番”的名目。这些戏都是各剧种经过历史考验、艺术上已经成熟、足以代表本剧种最高水平的作品。每个院团都能演出几种或全能。剧种走到外地,这就是名片,是见面礼,让新观众一看就满意。正好像每个高级饭店都必有几个精彩的拿手菜作为招牌,它们是物质食粮的精华;每个剧种、院团也应有自己的招牌戏,作为人民的精神文化食粮,也可以说是剧种的重武器。
    这个问题,唯独京剧比较难处理,因为京剧从来以名演员为历史贯穿线而不是戏。选出20位代表性“大角儿”易如反掌,每位大角儿都有自己的几本常演剧目,但戏随人去,戏的精彩首先是角儿演得精彩而不是剧作整体的精彩,人没有了,戏的价值就要跌落。这是京剧在文学上的先天虚弱引发的后果,需要更深入地研讨,但也不妨试一试选选代表性剧目。
    第三,弘扬剧种意识,研究剧种艺术,还有一项工作可做,就是办剧种刊物。我先介绍两种戏曲报刊。一是由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和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编印的《川剧与观众》 。只是一张八开四面的小报,每月一期,至今已出近290期。每期约2万字,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涵盖全国重大戏曲讯息、各地川剧要闻、川剧国内外演出报道、短篇学术论文、知名人物动态、川剧单位人物历史、川剧书刊介绍、兄弟剧种交流以及优秀少见折子戏的连载等等。这份报每期只印1000份,分送有关方面包括部分观众,编印得相当精彩。
    另一种是由山西临汾蒲剧院主办的《蒲剧艺术》月刊,是每期约10万字的大型正规期刊,已出了将近150期。蒲剧是中型剧种,在晋南一带有十来个剧团,包括同地区的姊妹剧种眉户戏。篇幅较大,无论是论文、剧评、人物介绍、重要活动乃至多幕剧本,都可以深入探讨或全文刊发,自然加强了学术性,刊物的分量颇重。
    两种报刊,形态风格不同,但对本剧种各院团乃至观众而言在交流信息、研讨问题、介绍重点作品和人物、宣扬优秀典型、加强与观众的互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对于提高剧种意识、加强剧种团结、推进友好竞争来说,更是必需的。我非常希望,凡是有条件的中大型剧种都应创办自己的报刊,条件不足的也应努力创造条件。这件事各剧种的领军院团责任重大,同时也迫切需要文化领导和各地党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最后,我有一个建议:我希望有一两个地方大剧种,比如秦腔、豫剧、川剧都可以,当然最好是京剧,在近期举行学术活动,在前述的选拔代表剧目外,还抓紧研讨下列几个问题。还是以京剧为例:
    1 .对京剧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传统剧目,文学上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当然要分析,那么如何分类,如何评级,如何定标准?甚至可以涉及如何同其他舞台戏剧文学如话剧、歌剧、昆剧等等的比较研究。研讨的目的是对京剧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的主要特点、成就水平以及不足之处取得一致的看法。如果不一致,也应明确有什么大的不同意见,以后继续争鸣。
    2 .对京剧导演艺术进行一次归纳总结。作为综合艺术,京剧有相当精彩的导演艺术,却长时期没有导演专业人员,直到全本戏盛行才逐渐兴起。今天我们如何建立京剧导演学?并以新的导演观念和方法回头整理传统剧目的舞台演出?我以为这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所必须做的工作。
    3 .我希望京剧界对“京剧是看角儿的”这个流行思想进行一次深入探讨。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