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众人追思贾作光:天上一鸿雁 人间一舞神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张婷 参加讨论


    
    上世纪50年代,贾作光演出《鄂尔多斯》。
    著名舞蹈艺术家贾作光于1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1月13日,贾作光追思会在北京中国文联举办。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等单位的领导、代表和贾作光的亲属、好友、学生共同缅怀这位艺术家。
    坚持文化自信 坚守民族艺术
    1月12日,贾作光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社会各界数千人为他送行。当司仪宣布仪式到此结束,请大家回去时,却无人肯走。当车子开动,许多人竟不舍地追着车跑,一边哭一边喊:“贾老师,好走!慢走!”
    追思会上,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由衷地感叹,人们会如此衷心地崇拜、敬仰、追随一个人。而这种追随的力量,是源于人们发自肺腑地敬佩贾作光为中国现当代舞蹈事业所做的贡献。尤其是,他率先走在了一条并不一帆风顺的光明大道上。“这是一条什么路?就是当我们还不相信自己的传统文化当中有巨大的时代力量、不相信自己的民族民间舞能创作出时代精品时,贾老师用一部部作品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民族艺术之路。”冯双白说,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贾作光创作表演了《鄂尔多斯》《挤奶员舞》《雁舞》《鄂伦春》等百余部作品,这些作品至今长演不衰,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作光对蒙古族艺术精神表现与现代舞蹈形式结合的实践和理论等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副主席包银山介绍,内蒙古前年搞了一次舞蹈作品评选,即从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以来至今,共评选出60个优秀舞蹈作品。“其中四分之一是贾老师的。”包银山说,这些作品大部分都在内蒙古各个艺术院团、院校复排。改革开放后,一批中青年舞蹈家编创的优秀作品实际上也都受到了贾作光的艺术风格与追求的影响。“可以说,整个内蒙古的当代舞蹈史就是贾老师的创作史。”
    提到贾作光,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才说几句话,就已泣不成声。他说:“自己像失去了一位父亲。我是跳着《鄂尔多斯》长大的,从北京舞蹈学院的一名学生一直跳到成为一位教师。”潘志涛说,跟贾作光学习,他知晓了舞蹈不仅是表演艺术,还是一种民族文化,在舞蹈中得到自尊、自爱与自信。
    贾作光的作品和他走过的少数民族舞蹈道路其意义极为深远。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马跃指出,上世纪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初期,贾作光和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创作出了新中国第一批人民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精品,开创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作品创作的先河,拓展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新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正确道路。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为人民而舞”,牢记人民是舞蹈艺术的母亲,是贾作光奉行一生的准则。
    贾作光在舞蹈艺术实践当中始终坚持深入民间、深入人民、深入生活、深入基层,采集并掌握第一手的舞蹈资料,以辛勤耕耘换来了广受赞誉、广为流传的经典精品。“贾老师始终不忘初心。”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表示。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罗斌指出,贾作光在中国新舞蹈艺术先驱吴晓邦的指引下,一头扎进内蒙古大草原,一干就是30年。“他与牛马为伴,与牧民欢歌,将草原人民的情化作对蒙古舞蹈的爱,更将‘为人民而舞’的信念深深嵌入自己的艺术人生,终成为一代舞蹈大师。”
    除了表演、创作民族艺术,贾作光在人才培养方面也不遗余力。如今,矗立在北京舞蹈学院大厅里的贾作光铜像见证着这一切。在该学院院长郭磊眼中,贾作光是他们的宝贵财富。“在教育上,贾老最关心两件事,即教师既要教授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其他的素养。”郭磊说,“对于学院而言,贾老师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学生的培养上,都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继承传统 发展传统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是贾作光始终秉持的艺术理念。他生前常说:“年轻人应该向传统学习,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建立新的传统。不排斥外来的优秀舞蹈,反而应该借鉴、吸收使其成为我们自己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不仅是这位中国舞蹈大家对后辈的叮嘱,也是他对自身艺术生命的总结。
    2016年11月,在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成立30周年的庆典上,贾作光被授予“总会卓越功勋”荣誉称号。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刚表示,所有人深深感怀,在中国国标舞发展史上,贾作光树起了一座里程碑。王永刚介绍,当年是贾作光力排众议,坚持把国际标准舞引入中国。而后,他在全国各地积极扩展地方国标舞协会,率团前往英国黑池取经,努力促成北京舞蹈学院成立国标舞专业。“正是有贾作光老师30年的坚持与扶持,中国国标舞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摘金夺银,才能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王永刚说。
    贾作光一生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其中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创作的《鄂尔多斯》《盅碗舞》在1955年举行的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金质奖章,《挤奶员舞》获铜质奖章。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吕艺生表示,自己是沿着贾作光的足迹成长起来的。“他是那样重视群众的艺术,群众喜欢的他都支持。”吕艺生说。
    无私奉献 乐于助人
    耄耋之年的贾作光不仅依旧为舞蹈艺术拼搏、奔忙,更在国家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和社会需要援助的时刻伸以援手。2008年,他为汶川地震的抗灾工作捐款3万元,2010年为玉树地震的抗灾工作捐款10万元。
    “贾老师融在人民当中,因为他有爱,他爱所有的人。”潘志涛说,贾作光从不嫌贫爱富。“只要跟舞蹈、跟民族文艺有关的事情,他都一视同仁、无私奉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说,中国舞蹈界没有人不敬仰贾作光。“回想1993年,文化部艺术司在福建福州和黑龙江大庆分别办了两个舞蹈编导班,我跟他朝夕相处两周,听了他的讲座。最后,他给每人都送了他写的书法,题了字。大家很感动。”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谈到,贾作光对后辈舞蹈人十分关心和支持。“我们觉得,他是父亲,是爷爷,是家人。只要你跟他在一起,他就给你讲各种各样的道理,讲表演和舞蹈。”赵铁春说,“这是他的世界。”
    贾作光为人坦荡、生活作风俭朴,为众人公认。冯双白说,贾作光在艺术上巨大的成就跟在生活当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是完全一致的。
    “虽然父亲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但他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贾作光的女儿索利娅说,“作为他的子女,我会继承他这种爱心,对事业的坚定态度、信念和投入精神,把中国舞蹈事业提升到更高水平。”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明文军表示,“虽然,贾作光老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艺术精神将永留我们心里。我们要把追思之情化作学习和工作的更大动力,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明文军的话,代表了所有参会者的心声。
    最后,全场起立,同唱一曲贾作光生前十分喜爱的《鸿雁》,为他送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