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可视化的《朗读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许渊冲在《朗读者》节目现场
    央视的诗词大会尚未退热,就被后来者《朗读者》“追尾”了。本人对《诗词大会》没什么感觉,感觉其刻意做出来的东西多。但在这个爆棚的节目中,主持人董卿顺路把自己积淀的古典文学修养开发一下,且表现得不着痕迹。很多观众对《朗读者》的关注源自《诗词大会》的影响。不过,也有不少人为董卿捏把汗,担心她转场《朗读者》,原先高位的人流量会不会打折?几场节目下来证明,这种牵挂是多余的:董卿非但人气未损,还圈粉甚多。
    《朗读者》的设计是别具匠心的。这个新锐节目没有“死磕”朗读不放,而是聚焦朗读者,关注朗读背后的故事和人。这样设计就对了,盯着朗读后面的人及其故事,就有戏。有逶迤曲折的故事,有生命的呼吸,节目就有不会单调,就不会一马平川、一览无余了。节目情节中有悬念,有波折,有情感的起伏和生命的转折。节目关注朗读背后的人,发掘朗读背后的故事,这种人性化的节目叙事,是《朗读者》成功的重要因素。《朗读者》凭借电视语言把这些人性化的故事直观地表现出来,成功地将其可视化,从而让这个节目变得“好看”起来。
    有一期节目,《朗读者》邀请到年过九旬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人们对这位老先生的感知大多停留在:他是我们翻译界的泰斗。但未曾想,这位著作等身的翻译家,内心深处还珍藏着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早在大学时代,许先生曾用英文翻译了林徽因的诗《别丢掉》,向他心仪的女生表达心迹。但没想到,这一表白杳无音讯,半个世纪过去,他才从海峡对岸得到了回音。而此时,彼此皆步入人生暮年,当年刻骨铭心的情愫已石化为隔岸的风景。在节目现场,许渊冲又一次动情地朗读《别丢掉》,情到深处,老先生泪眼婆娑。目睹这一幕,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感慨岁月蹉跎,命运弄人。
    《朗读者》充分发掘电视媒介的可视化优势,将过去由文字和声音组合显现的“朗读”优势转化为视觉上的优势,将情感和故事戏剧化、可视化,彰显电视媒介的魅力。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尽可能减少朗读环节。《朗读者》的策略是加大朗读者的比重,聚焦朗读背后的故事。在朗读节点之前,有一段长长的铺垫,尽量把“过门”工作做足,将情绪酝酿得很饱满,把故事演绎得充满张力,将观众的收视悬念充分调动起来。雷蒙·威廉斯认为:“核心的电视体验是流动的事实。”《朗读者》在“流动的事实”方面做足了功课。比如,在最近的一期节目里,作家麦家给观众朗读了一封家书,是他写给告别青春叛逆期、远去海外求学的儿子的。这封家书纯属私人性的,一般不为外人道也。麦家征得儿子的同意,在电视媒体上拿出来世人分享。从朗读的专业性来看,麦家的朗读水准不算上乘,音准、节奏以及脱稿表演几乎算不上专业,但麦家调动了他的全部情感,朗读了这封写给儿子的家书,情真意切,催人泪下。麦家的朗读之所以效果甚好,其实离不开朗读前的蓄势和铺垫:麦家披露了自己叛逆的“前传”。不幸的是,父亲的“前史”又在自己儿子身上轮回。麦家没有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儿子的精神“弑父”难题,而是以极大的耐心,谨慎、巧妙地解开儿子的心锁。这些极具私人性的情感首次曝露在公众面前,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朗读者》将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戏剧化,一览无余地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剧情充满张力,催情效果极佳。
    有故事的人不一定会讲故事。虽说,《朗读者》的朗读不需要字正腔圆,无须恪守专业标准,但要求朗读者会讲故事。节目选择主人公,有意识去找那些既有故事又善于讲故事的人。这种人不能是职业“老司机”和“大忽悠”,只会用嘴巴讲话,不用心,也不会走心,《朗读者》选择的是那种能本色讲故事的人。比如,《朗读者》选择徐静蕾,不仅仅因为她是知名艺人,会表演,而是因为徐静蕾有她自己的故事,且能真情表达她对奶奶的眷念。她朗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调动的不是她的职业能力,而是她的生命情感。徐静蕾讲述她的童年往事,显然不是在表演,她已经卸掉了她的职业面具,让故事和真情自己出来说话,让所有的剧情和细节展示于电视屏幕上。
    与《诗词大会》的群众路线不同的是,《朗读者》还是离不开明星路线,特别是前几期《朗读者》,明星的“吸粉”效应甚为显著。在如今的注意力市场,明星注意力“圈地运动”愈演愈烈。打明星牌,走明星路线,可轻松收割粉丝。但《朗读者》对明星的选择和开发,有其独到之处,换句话说,那些花瓶式的明星是把握不住《朗读者》的。董卿作为《朗读者》主持人,她与嘉宾的成功互动,是节目亮点和看点。董卿的表达和穿插,包括她的表情细节,自然妥帖,戏与人生水乳交融;主持人的台词与嘉宾的故事,相得益彰,成就了《朗读者》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