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听说过达·芬奇的画作《蒙娜丽莎》,如果说它是最著名的肖像画,应该没什么争议。那以下几个问题你是否知道:这幅画为什么那么著名?尺寸有多大?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什么?该怎么欣赏它的妙处?她从卢浮宫失踪了一阵,又是怎样被找到的? 这些问题,在西班牙艺术家帕特里夏·盖斯的“看,多棒的艺术品”“看,多伟大的艺术家”系列绘本里都能找到答案。这套书包括《蒙娜丽莎》《文森特·梵高》《宫娥》等分册,直观地展现了世界史上最经典的艺术品和艺术家,有精确的尺寸、创作年代、收藏情况等数据,称得上是一座纸上美术馆。 以《蒙娜丽莎》为例,这幅画之所以著名,除了画得生动,看起来仿佛有生命一般,还因为它的神秘。蒙娜丽莎没有眉毛和睫毛的面庞,看起来却十分和谐。如果你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你看着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在微笑,真是太神奇了!据分析,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前不久,一个朋友去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参观,惊讶地发现:天呐,《蒙娜丽莎》原作居然比A4纸大不了多少!A4纸是他的观感,虽然并没有小到那么夸张,但这幅画确实没有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么大,尺寸只有77cm×53cm,画在一块细腻的黑杨木板上。 这幅画达·芬奇画了4年,画成之后非常喜欢,走到哪儿都带上,看见画的人都赞叹不已。如果画太大,如他其他的作品《最后的晚餐》(460cm×880cm),或《岩窟圣母》(189.5cm×120cm),可就没那么方便携带了。 一幅名画该怎样欣赏它的绘画技巧,对于非美术专业的读者、尤其小朋友来说可能有点困难。帕特里夏·盖斯会用独特的设计来展示,教读者怎么观看,让作品自己说话。比如,把《蒙娜丽莎》分成一个一个小格子,一点一点分析衣服、袖子、面纱、山峦、桥、光。 这幅画的背景并不是一块单调的纯色幕布,而是分为好几个层次。位于第一层的蒙娜丽莎坐在一把半圆形的木椅上,背后是一道栏杆,隔开了人物和背景,背景有道路、河流、桥、山峦……它们在达·芬奇“无界渐变着色法”的笔法下,和蒙娜丽莎的微笑融为一体,散发着梦幻而神秘的气息。 名画有旺盛的生命力,《蒙娜丽莎》也给了后世艺术家想象和再创作的空间。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的曾孙女索菲·马蒂斯也是画家,画了一幅《蒙娜丽莎五分钟后回来》,想象没有蒙娜丽莎的画作的样子——把背景拆解出来,居然也是壮阔的佳作。而杜尚的恶搞,给蒙娜丽莎画上了胡子,让她更出名。 几百年过去了,最前卫的艺术家依然在画蒙娜丽莎,流行音乐、影视剧中也有她的身影。关于她的点点滴滴都成了传说,不断流传。比如她的失窃——一个在卢浮宫工作的意大利木匠因为觉得这幅画应该属于意大利,而擅自取走了她。有趣的是,《蒙娜丽莎》被盗期间,法国人依然在博物馆门口排队,只为了看空荡荡的墙壁和上面的4颗钉子。 当然,《蒙娜丽莎》最终被找了回来,当时她被放在一个手提箱的内袋里。书中有立体的设计让你可以打开箱子,发现藏在夹层的名画,让人颇有现场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蒙娜丽莎》曾到美国和日本巡展,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去一睹芳容。由于参观人数太多,每个观众只能在《蒙娜丽莎》画像前面停留2到3秒——像故宫展出《清明上河图》时一般。 可能我们没有机会看到《蒙娜丽莎》的原作,却依然可以换种方式拥有它——当你对一个地方、一种事物很了解的时候,它就是属于你的。对艺术品的“拥有”在于鉴赏和神交,刻在记忆中和心灵上,是永恒的。
(责任编辑:admin) |